[发明专利]一种CO2驱采出井井筒流态确定及参数优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84682.1 | 申请日: | 2012-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268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石在虹;马玉生;苏建政;王步娥;王雅茹;史爱萍;杨立红;陈秋芬;唐萍;柯文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43/16 | 分类号: | E21B43/16;G06F17/50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毕升专利事务所 11218 | 代理人: | 郭韫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co sub 驱采出井 井筒 确定 参数 优化 方法 | ||
1.一种CO2驱采出井井筒流态确定及参数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CO2驱采出井生产动态模拟,获得CO2驱采出井的生产动态,得出注入井筒压力、温度、密度和粘度沿井筒的分布规律;
(2)将步骤(1)中获得的CO2驱采出井的压力和温度沿井筒的分布规律绘制在CO2相图上,得出CO2采出井井筒的压力分布图和温度分布图;
(3)优选生产参数:在保持井身结构数据不变的前提下,改变生产数据,然后重复步骤(1)和(2),并根据现场需求,优选最佳生产工艺及工作制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O2驱采出井井筒流态确定及参数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是通过井筒动态参数模拟计算来实现的,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A)数据输入步骤:输入生产数据和井身结构数据;所述生产数据包括采出井的产量、含水率、气液比、温度、压力、冲程和冲次;所述井身结构数据包括套管直径、下入深度、油管直径及下入深度、泵深、泵径和抽油杆组合;
(B)采出井数据处理步骤;
所述步骤(B)包括以下步骤:
(B1)流态判断:判断采出井井筒内流体的流动型态;
(B2)数据计算处理:根据不同的所述流动型态和所述生产数据依次对原油体积系数、原油粘度、气液两相流动的沿程阻力系数、压降、温度及对应的高度进行计算;
(B3)油井高度迭代:从油井的井口至目标层进行高度迭代,即从油井的井口开始,对每个高度重复步骤(B1)和(B2),直到达到目标层的高度,最终得到给定生产条件下的注入井筒压力、温度、密度和粘度沿井筒的分布规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84682.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平板电脑放置工具
- 下一篇:注入头安装装置及注入头安装方法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