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创新型震动漂浮自产自供电力电动车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82245.6 | 申请日: | 2012-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431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赵全文;杨周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全文;杨周梅 |
主分类号: | B62K11/00 | 分类号: | B62K11/00;B60K25/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2000 陕西省咸阳市渭阳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创新 震动 漂浮 自产 自供 电力 电动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创新型震动漂浮自产自供电力电动车。
背景技术:
现阶段,国内外代步电动车行业领域中,尚无本发明给出的一种创新型震动漂浮自产自供电力电动车。
本发明是专利请求人赵全文、杨周梅同名于2011年12月12日请求的发明专利“一种创新型震动漂浮自产自供电力智控电动汽车”震动漂浮技术领域系列之一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给出一种创新型震动漂浮自产自供电力电动车。
本发明的技术原理是以物理学教科书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定理为指导,开发利用车辆行驶中因路面及外力作用瞬时暴发的震动漂浮势能清洁能源新领域。
本发明技术设计考虑到瞬时暴发的震动漂浮势能理论能量=地轮以上车体重量+人体重量×加速度系数-车体弹簧损失这一重要因素。
本发明给出的震动漂浮势能产生的诱因有:1、路面上凹凸落差;2、静、动负重态势;3、贯性冲击;4、着力失衡;5、刹车制动;6、意外突发。
本发明给出的外观保留一般电动车常态模式,如附图1:车头部位有前轮(16)、前轮柱(15)、前轮柱(15)的上部有弹簧(4)、推力轴承(3)、车灯(1)、螺母(2)、控制把(5);中部有车架(17)、座体(7)、车体下部有动力机(20)、链条(21)、新增链条防松器(22)。
本发明实现车辆自产自供电力,其结构由3个板块构成,分3步实现。
第1步:震动漂浮势能转换成机械能。
震动漂浮势能转换成机械能,是实现自产自供电力最关键、决定成败的1步。
实现自产自供电力,车体后轮架部位的结构是最重要的;其结构特点是这样的:后轮由轮架支撑,轮架的外径两侧分别是小链轮、刹车器;轮架中心孔轴承定位后轮轴,后轮轴的两侧分别是对称的后轮架、后轮支柱、螺母;两后轮架横向的另1端,以销轴活联结在车架尾下端两对应孔内;后轮支柱中部的联动轴,和位于车架中部的扇形齿轮中轴将扇形齿轮活联结在后轮支柱和车架对应孔两个不同层面相对位置之间,这一联结方式对利用震动漂浮势能转换成机械能至关重要;两后轮支柱上部外径上套装弹簧并插入定位在车架尾上部的摆轴对应双孔呈活联结,顶端安装防松螺母。
在车体开动行驶中,由5点(车架3点,后轮支柱2点)动态定位活联结的后轮支柱和车架受到前后轮来自路面及外力作用产生竖向上、下震动漂浮时,定位在后轮支柱和车架尾部5个不同层面着力点位置上的扇形齿轮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后轮支柱与车架产生失衡挫动,以扇形齿轮中轴为圆心同步往复摆动旋转,震动漂浮势能转换成机械能,分4步走中的关键第1步实现。
第2步,转向转换。
转向转换功能是把来自扇形齿轮两个方向往复摆动旋转经齿轮组整合在终端轴永远朝1个方向旋转,为第3步变速发电保障支持。
转向转换的结构是这样实现的:有两个双齿轮(即在同1圆体上外径是正齿轮形体,内径是方向性棘齿形体的双齿轮),1#和2#双齿轮分别由1#和2#轮辐、键固定在以两套轴承,轴套、轴承盖、并帽定位在齿轮座设定孔中心的齿轮轴上;齿轮轴的1端,键、并帽、固定1个变向箱主动齿轮,该齿轮齿联图1中扇形齿轮并联动转向转换齿轮组单元;两个双齿轮除两个棘爪着力方向相反外,其余结构相同,按其联结关系排序是:齿盘、棘瓜、小弹簧、滚珠、滚珠盘、轮辐、键;1#双齿轮齿联1个由轴承、档圈、丝母、介轮轴、构成的介齿轮;介齿轮与2#双齿轮共同齿联双齿轮轴上的双齿轮;双齿轮轴由两套轴承、轴承盖、定位在齿轮架;双齿轮轴的1端固定1个齿轮,该齿轮是齿联变速箱变速发电齿轮组的主动轮。
在1#、2#双齿轮两个棘爪着力方向相反的控制下,无论扇形齿轮传输来的何转向,每1个转向只有1个双齿轮负载另1个双齿轮空转;1#双齿轮通过介齿轮改变传递给双齿轮轴的转向,永远和2#双齿轮传给双齿轮轴的转向保持一致,奠定了第3步变速发电。
第3步,变速发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全文;杨周梅,未经赵全文;杨周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8224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