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材料动态压痕实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66332.2 | 申请日: | 2012-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283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宋力;梁浩哲;秦焜;赵坤;任睿;杨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48 | 分类号: | G01N3/48 |
代理公司: | 宁波奥圣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6 | 代理人: | 蔡菡华 |
地址: | 31521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材料 动态 压痕 实验 方法 | ||
1.一种材料动态压痕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1)、取满足一维应力波条件的入射杆和透射杆,入射杆和透射杆的材料相同、直径相等,在入射杆上朝向透射杆的一端端面以及透射杆上朝向入射杆的一端端面分别设置被测试件,并使被测试件与入射杆或透射杆满足波阻抗匹配条件ρsCsAs=ρ0C0A0,其中:ρs表示被测试件的密度,Cs表示被测试件的一维应力波波速,As表示被测试件的横截面面积,ρ0表示入射杆或透射杆的密度,C0表示入射杆或透射杆的一维应力波波速,A0表示入射杆或透射杆的横截面面积;
(2)、在两个被测试件之间夹装压力球;
(3)、在入射杆上粘贴第一应变片,在透射杆上粘贴第二应变片,并将第一应变片和第二应变片分别与超动态应变仪电连接,将超动态应变仪和计算机处理系统分别与数字示波器电连接;
(4)、用气炮发射撞击杆,撞击杆撞击入射杆,使得两个被测试件与压力球相互挤压形成压坑过程,同时粘贴在入射杆上的第一应变片测得入射波的应变信号εi(t)和反射波的应变信号εr(t),粘贴在透射杆上的第二应变片测得透射波的应变信号εt(t);
(5)、将所测得的入射波的应变信号εi(t)、反射波的应变信号εr(t)和透射波的应变信号εt(t)通过以下关系式及处理过程:
其中:x1为第一应变片到入射杆与被测试件接触端面I的距离,x2为第二应变片到透射杆与被测试件接触端面II的距离,εi(xI,t)表示入射杆与被测试件接触端面I处的入射波应变信号,εr(xI,t)表示入射杆与被测试件接触端面I处的反射波应变信号,εt(xII,t)表示透射杆与被测试件接触端面II处的透射波应变信号;
P*=A0E0(εi(xI,t)+εr(xI,t)) (2)
其中:P*表示在压入过程开始后,入射杆与被测试件接触端面I处的压力,在某一时刻将有P*=0,记此时刻为t*;
当t≤t*时:
当t>t*时:
最终得到被测试件的压入力、压入速度和压入位移的时程曲线,从而用以进行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分析和研究;上述关系式(2)、(3)、(4)中,P表示作用在被测试件上的压入力、表示压力球压入被测试件的速度,u表示压力球压入被测试件的位移,E0表示入射杆或透射杆材料的杨氏模量,M表示被测试件的质量,表示t*时刻的接触端面I的速度,εi(xI,t*)表示t*时刻入射杆与被测试件接触端面I处的入射波应变信号,εr(xI,t*)表示t*时刻入射杆与被测试件接触端面I处的反射波应变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大学,未经宁波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66332.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