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产高强管桩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62857.9 | 申请日: | 2012-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583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匡红杰;田寅;朱群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有限公司;苏州中材建筑建材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B21/68 | 分类号: | B28B21/68;B28B21/6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04 江苏省苏州市三香***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产 高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桩生产工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产高强管桩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管桩生产过程中,混凝土通常由粗骨料、细骨料、水泥、水、外加剂组成,细骨料主要为砂,砂作为一种矿产资源,用一点少一点。依照目前国内500余家管桩生产厂家,截至2011年年产管桩超过3亿米,年消耗砂超过2800万方。
然而,铸造生产主要的固体废弃物是废砂,占其总量的70%以上。特别是由于各种含毒有机粘结剂的芯砂的混入,使生成的混合废砂的再生十分复杂和困难。因此,我国砂型铸造生产过程中的混合废砂,除了很少部分不经再生而直接用于背砂外,大部分作为废弃物排放。这不仅浪费了资源,增加了铸件生产成本,而且严重地污染了环境,特别是芯砂中不可降解的有机粘结剂对环境的污染更为严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产高强管桩的方法,通过将铸造厂产生、经过预处理后的铸造废砂大量应用于管桩生产中,保证制品符合相关产品的性能要求,实现铸造废砂的有效利用,既合理利用了资源又有效降低因废砂任意填埋造成的污染。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生产高强管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根据管桩的规格选择端头板、螺旋筋和预应力钢筋;
第二步:将预应力钢筋定长切断;
第三步:对所述预应力钢筋进行镦头;
第四步:将螺旋筋及预应力钢筋根据管桩的规格尺寸进行编笼、然后与相对应的端头板组装后放入模具内,并与张拉件组装;
第五步:按比例混合预处理后的铸造废砂和砂,制成混合细骨料砂;
第六步:对混合细骨料砂、石子、胶凝材料、水和外加剂进行计量搅拌;
第七步:将上述计量搅拌后的拌合料分布装入已经放入钢筋笼的模具内并合模;
第八步:对上述带料模具内的预应力钢筋进行预应力张拉;
第九步:将上述带料模具吊往离心机进行离心成型;
第十步:将成型后的管桩进行蒸汽养护;
第十一步:蒸汽养护完成后将管桩脱模,然后清模;
第十二步:管桩吊入高压釜内进行高压蒸汽养护,制成高强管桩;
第十三步:对成品管桩进行质量检验;
第十四步:最后将检验合格的成品管桩堆场、出厂。
优选的,所述第五步中预处理的铸造废砂占混合细骨料砂的百分比为15-25%。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能够看出,本发明所公开的一种生产高强管桩的方法,通过将铸造厂产生、经过预处理后的铸造废砂大量应用于管桩生产中,替代原管桩混凝土中细骨料的15-25%,并保证管桩符合相关产品的性能要求,实现铸造废渣的有效利用,既合理利用了资源又有效降低因废砂任意填埋造成的污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生产高强管桩的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产高强管桩的方法,通过将铸造厂产生、经过预处理后的铸造废砂大量应用于管桩生产中,保证制品符合相关产品的性能要求,以达到实现铸造废渣的有效利用,既合理利用了资源又有效降低因废砂任意填埋造成的污染的目的。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生产高强管桩的方法,本发明的生产过程和步骤如下:
A1:根据管桩的规格选择端头板、螺旋筋和预应力钢筋;
A2:将预应力钢筋定长切断;
A3:对所述预应力钢筋进行镦头;
A4:将螺旋筋及预应力钢筋根据管桩的规格尺寸进行编笼、然后与相对应的端头板组装后放入模具内,并与张拉件组装;
A5:按比例混合预处理后的铸造废砂和砂,制成混合细骨料砂;
A6:对混合细骨料砂、石子、胶凝材料、水和外加剂进行计量搅拌;
A7:将上述计量搅拌后的拌合料分布装入已经放入钢筋笼的模具内并合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有限公司;苏州中材建筑建材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有限公司;苏州中材建筑建材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6285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