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化养蚕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57444.1 | 申请日: | 2012-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073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06 |
发明(设计)人: | 李学齐;何光赞;林仁斌;胡祚忠;张剑飞;吴建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南充蚕具研究有限公司;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7/04 | 分类号: | A01K67/04 |
代理公司: | 南充三新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1207 | 代理人: | 杜应龙 |
地址: | 637100 四川省南充***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化 养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一种养蚕装置,特别是一种自动化养蚕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工成本在农产品生产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符号之一的蚕桑产业,因此受到巨大冲击而面临衰亡。蚕桑生产的产业化,集约化需求也越来越多。为了大幅度降低人工成本,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在农村养蚕中迫切需要一种自动化养蚕装置。
在目前养蚕中,采用的全人工的方式,因此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个人所能照看的蚕簸数量极其有限,随着人工费用的增加,养蚕的成本也增高,因此必须改变农村养蚕的现状,才能实现蚕桑产业的振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克服公知技术的缺点,降低人工养蚕的劳动强度,便于进行养蚕过程科学管理的一种养蚕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方案为:一种自动化养蚕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在立式的传动轴上布置一组位置有上、下的链轮传动系统,所述传动轴与动力装置相连,上、下链轮共同拖动一条传动链条,所述链条形成螺旋式立体的封闭传动,所述链条由一条螺旋式发展的导轨支撑,导向并张紧,与链条及其支撑导轨并行的为一组隔有距离的滑动导轨,由链条和滑动导轨共同支撑一组横向设置的料盘,并由链条牵引料盘移动,所述支撑导轨及滑动导轨均由机架支撑。
采用上述方案,将养蚕系统集中在一个空间中,便于管理,节省人力、物力,便于实现自动恒温,自动补湿,自动通风的科学养蚕系统,实现了本发明的目的。
下面结合图示及实施例更详细的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附图说明
图1为自动化养蚕系统的立体图;
图2为图1中传动系统立体图;
图3为图1中料盘及其支撑系统立体图;
图4为图1中链条立体图;
图5为图3中滑轨的滑轮主视图;
图6为图3中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立体图,从总体上看为一个由链条传动,轨道及其支撑系统组成的一个向上部空间发展的椭圆形笼形装置,包括多层循环布置的传动链条1,从俯视的角度看,由链条1形成的迭层有至少两层,包括一个第一迭层2,及一个第二迭层3,形成一个圈形大椭圆围一个圈形小椭圆,每一迭层本实施例为十一层,当然实际使用不受这个限制,所述的图示为便于表达,与传动链条1并行的滑动导轨没有画出,传动链条1及滑动导轨均由机架支撑,机架由若干框架4组成,每一框架由多根立杆5和横杆6组成矩形框支撑单元,横杆分成多层,一层一层的罗列,层与层之间有间隔,间隔为100—300mm,每一单独的框架之间组合起来就形成系统的机架,传动链条及其导轨,以及滑动导轨分布在每一层中,所述的框架4按如下方式组合,在椭圆的直线部分,每一单独框架平行排列,中间隔开一个距离,在两端半圆部分成扇形排列。
如方案所述,由传动链条1与滑动导轨共同支撑料盘7,作为养蚕的蚕簸,在传动链条的带动下,料盘在系统内从下到上,又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从外到内做顺、逆时针循环,在循环过程中进入一个设置在地面的喂养操作区8,工人会在这里给蚕儿除沙,消毒,加料后又继续循环。
传动链条由传动链轮9带动。链轮设置在链条形成的内圈,由图2可以更详细的了解本系统传动装置的设置。在图示中,一根立轴10设有上、下两个链轮9,传动链条1与上、下两个链轮9啮合,传动链条1成螺旋缠绕,图示中内圈形成三层,当然实际使用中有若干层,当顺时针旋转时,在经过最上的一个链轮后,链条升到内层最顶端的位置11,进入外圈12再向下循环,由处于位置13的链条进入喂养操作区后与下链轮啮合,进入再一个循环,当然传动链条1由导轨14支撑,并由导轨形成传动链条1的行进轨迹,所述导轨14截面形状为L形,底边15支撑链条所带的滚轮,立边16限制链条并张紧链条,与链条1共同支撑料盘7 的滑动导轨,如图3所示,所述的滑动导轨为在一个条形盒17内排列有一组滑轮18,每两个滑轮一组,两根转轴由杆19连接,盒17的两条长边上端卷曲,限制滑轮脱出盒外,每一盒装有约十个滑轮组,如图5及图6所示,条形盒17由机架支撑,与导轨14并行排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南充蚕具研究有限公司;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未经四川省南充蚕具研究有限公司;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5744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接管小车
- 下一篇:回收乙酸仲丁酯制备装置中的潜热的方法和联合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