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种植菌草治沙的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54499.7 | 申请日: | 2012-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233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林占熺;林冬梅;林辉;林占森;林春梅;李俊杰;林兴生;林应兴;罗海凌;张景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农大菌草技术开发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B79/02 | 分类号: | A01B79/02;A01G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0002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种植 治沙 新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沙地的生物治理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利用种植巨菌草、绿洲1号和2号等菌草治沙的新方法。
背景技术
将麦草直接插入沙层内,直立于沙上,呈方格状沙障是目前治理沙害的一种主要的方法。这种封沙育草模式和采用封沙育林的模式已成为当今封沙育林育草恢复植被的一种重要手段, 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现有治沙存在的问题有:(1)投资大、施工季节性强、植被恢复难、沙地改良慢。(2)运输或保管时应放在干燥的库房里,被雨水淋湿会发霉变质。(3)前期需要特制稻草编制机,需用的草籽要颗籽饱满,草籽绳的松紧度要适中,需要吸水性好穿透性强的特殊材料,如无纺纸或粗纱布等来编制等。
从包括中国专利在内的有关资料检索表明,目前尚未见到利用种植菌草治沙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治沙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栽培方法简单,管理方便,见效快、效果好、生态效益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紧密结合的种植菌草治沙的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采用种植或育苗移植菌草的综合治沙的方法,其特征是:在与风向垂直的方向选用巨菌草、绿洲1号和2号,实施丛栽和扦插二种方法:
1)丛栽:在沙地或沙坡上挖40~50 cm深的沙沟,移植育苗两个月以上的绿洲1号或绿洲2号或巨菌草;其中菌草株间距为20 cm,沙沟的行间距1 m~3 m;
2)扦插:在沙地或沙坡上扦插菌草株间距为20 cm,行间距1 m~3 m的绿洲1号或绿洲2号或巨菌草;其中扦插杆为带有5节以上的节杆, 插入沙下有3~4节。
所述的移植育苗两个月以上的绿洲1号或绿洲2号或巨菌草为苗高1 m~4 m。
所述的在与风向垂直的方向选用巨菌草、绿洲1号和2号,实施丛栽和扦插, 其布局为一行绿洲1号或2号,另一行为巨菌草交叉种植。
本发明菌草治理的技术是采取巨菌草、绿洲1号和绿洲2号菌草,同时结合简单的工程措施进行治理的技术。
本发明是充分利用绿洲1号或2号具有杆硬可抗埋压、保水、保土,根长(可达9 m)网络沙土以及耐冻等的优势;同时,利用巨菌草生长快(日可长5~6 cm),被土部分覆盖后生根快等特点,实现有效治沙沃土恢复植被。
本发明种植(移植)菌草方法具有以下三大优点。
第一、见效快。三个月就初见成效,五个月后就见显著成效。
第二、成本低。只有传统治理成本的20%以下。
第三、经济效益高和生态效益好。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为在西藏林芝地区里龙乡甲帮村的实例。
1、育苗
育大苗:绿洲1号和绿洲2号和巨菌草,在二月初育苗(用温棚), 两个月后准备移植。
2、种植
绿洲1号和绿洲2号和巨菌草, 三个月后会高达2 m以上时取杆备插。
3、丛栽:在沙地和沙坡上挖40~50 cm深的沙沟,移植育苗两个月以上的绿洲1号或绿洲2号和巨菌草;其中菌草株间距为20 cm,沙沟的行间距1 m~3 m;其布局为一行绿洲1号或2号,另一行为巨菌草交叉种植。
4、扦插:在沙地或沙坡上扦插菌草株间距为20 cm,行间距1 m~3 m的绿洲1号或绿洲2号或巨菌草;其中扦插杆为带有5节以上的节杆, 插入沙下有3~4节;其布局为一行绿洲1号或2号,另一行为巨菌草交叉种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农大菌草技术开发公司,未经福建农大菌草技术开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5449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