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输送带转向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46839.1 | 申请日: | 2012-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263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朱井钟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特力伯传动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23/22 | 分类号: | B65G23/22 |
代理公司: | 上海集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4 | 代理人: | 魏学成 |
地址: | 215335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输送带 转向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输送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输送带转向机构。
背景技术
17世纪中,美国开始应用架空索道输送散状物料;19世纪中叶,各种现代结构的输送带输送机相继出现。1868年,在英国出现了皮带式输送带输送机;1887年,在美国出现了螺旋输送机;1905年,在瑞士出现了钢带式输送机;1906年,在英国和德国出现了惯性输送机。此后,输送带输送机受到机械制造、电机、化工和冶金工业技术进步的影响,不断完善,逐步由完成车间内部的输送,发展到完成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甚至城市之间的物料搬运,成为物料搬运系统机械化和自动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现有技术的输送带一般都是固定式输送带,即输送带的传送机构是固定的,且输送带的输送轨道也是固定的。但,随着生产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在一些新兴的生产制造领域中需要提供自由度更高的输送带技术。但,在现有技术中,需要非常复杂和昂贵的机构来实现输送带轨道的转向调节。此外,在现有技术中,在进行上述的转向调节时,必须先停止输送带的运转。
可以看到,上述现有技术存在诸多的不便。为此,业界急需提供一种成本较低的解决方案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输送带转向机构,包括:
驱动轴;
驱动齿轮,随所述驱动轴旋转;
从动齿轮,一传动链条套设于所述驱动齿轮和所述从动齿轮,以使所述从动齿轮在所述驱动齿轮的带动下旋转;
从动轴,穿过所述从动齿轮的中空轮心设置;以及
斜纹转向齿轮,固定地套设于所述从动轴上并随所述从动齿轮的转动而旋转。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在上述的输送带转向机构中,所述从动轴进一步带动输送带转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在上述的输送带转向机构中,进一步包括:转向驱动齿轮,所述转向驱动齿轮的轴向与所述斜纹转向齿轮的轴向垂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在上述的输送带转向机构中,进一步包括:卡接装置,所述卡接装置连接所述转向驱动齿轮,并驱动所述转向驱动齿轮齿接所述斜纹转向齿轮或者与所述斜纹转向齿轮分离。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在上述的输送带转向机构中,所述斜纹转向齿轮的齿轮方向与所述从动轴的轴向之间的夹角为15°~25°。
本发明的输送带转向机构结构非常简单,因此其制造及加工成本较低。此外,在需要转向时,只要驱动所述转向驱动齿轮齿接所述斜纹转向齿轮,就可以实现输送带轨道的转向。特别是,如上所述,本发明的从动轴直接带动输送带转动。这样,根据本发明,可以在输送带保持转动的同时实施输送带轨道的转向。
因此,本发明的技术大幅地提高了输送带转向操作的便捷性和灵活性,从而可以构建更高自由度的自动化输送带系统。
应当理解,本发明以上的一般性描述和以下的详细描述都是示例性和说明性的,并且旨在为如权利要求所述的本发明提供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附图主要是用于提供对本发明进一步的理解。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本说明书一起起到解释本发明原理的作用。附图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发明的输送带转向机构的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讨论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发明的输送带转向机构的结构。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输送带转向机构100主要包括:驱动轴101、驱动齿轮102、从动齿轮103、传动链条104、从动轴105、斜纹转向齿轮106以及转向驱动齿轮107。
参考图1,驱动齿轮102随所述驱动轴101旋转。传动链条104套设于所述驱动齿轮102和所述从动齿轮103,以使所述从动齿轮103在所述驱动齿轮102的带动下旋转。
从动轴105穿过所述从动齿轮103的中空轮心设置。
特别是,根据本发明,斜纹转向齿轮106固定地套设于所述从动轴105上并随所述从动齿轮103的转动而旋转。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在上述的输送带转向机构100中,所述转向驱动齿轮107的轴向与所述斜纹转向齿轮106的轴向垂直。该斜纹转向齿轮106和下述的转向驱动齿轮107是实现输送带轨道转向的关键部件。
较佳地,所述斜纹转向齿轮106的齿轮方向与所述从动轴105的轴向之间的夹角为15°~2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特力伯传动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昆山特力伯传动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4683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GIS母线接头过热性故障模拟方法
- 下一篇:光子迷你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