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信事件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210345870.3 | 申请日: | 2012-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866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段军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8/18 | 分类号: | H04W8/18;H04W88/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黄志华 |
地址: | 10008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信 事件 处理 方法 电子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通信事件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移动通信的发展史中,先后经历了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其中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以数字语音传输技术为核心,一般无法直接传送如电子邮件、软件等信息,只具有通话和一些如时间日期等传送的手机通信功能。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相对于前两代移动通信技术,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目前,3G网络信号的覆盖程度远低于2G网络信号,但3G网络具有语音通话质量高,传输信息速度快等优点。在现有技术中,若当前环境下2G和3G信号都覆盖完全,则手机工作在3G模式下,通过3G网络进行语音和数据的传输;若当前环境下只有2G信号覆盖完全,则手机需要从之前的3G模式切换到2G模式,通过2G网络进行语音和数据的传输。
在手机工作在2G模式下,且从2G网络覆盖区域向3G网络覆盖区域移动过程中,手机会自动进行检测,在检测到有3G网络时,会进行网络更新,即:从2G模式切换到3G模式,而在切换的过程中,会有不可及时长,即在不可及时长内,手机不能进行语音通信业务。
本申请发明人在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过程中,至少发现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用户在2G、3G信号覆盖下并且用户手机支持2G、3G模式,用户在2G模式通话结束后,会立即存在不可及时长。所以,当用户在打完一个电话后,如果还想打电话,并发起呼叫请求,假如发起呼叫请求在不可及时长期间,那么就存在呼叫请求失败的技术问题;
由于在不可及时长期间,会有呼叫请求失败的技术问题,导致存在只能在切换到3G模式才能成功被处理,而不能被及时处理的技术问题;由于存在上述技术问题,所以,还导致用户使用不方便,用户体验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事件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在不可及时长期间,会有呼叫请求失败的技术问题。
一种通信时间处理方法,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包括第一通信模式和与所述第一通信模式不同的第二通信模式,所述方法包括:
判断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间的第一通信事件是否结束,其中,所述第一通信事件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在所述第一通信模式下且处于工作状态时进行的通信事件;
在所述第一通信事件结束时,生成一计时指令;
执行所述计时指令,获得一计时时间;
在所述计时时间到达一预设计时时间之前,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处在所述第一通信模式下的所述工作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判断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间的第一通信事件是否结束,具体为:
判断是否存在中断操作;
其中,当存在所述中断操作时,生成一中断指令,通过执行所述中断指令时,能够结束所述第一通信事件;
当不存在所述中断操作时,维持所述第一通信事件。
进一步的,所述判断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间的第一通信事件是否结束,具体为:
判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是否接收到来自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中断指令对应的中断信息;
其中,当存在所述中断信息时,生成一中断指令,通过执行所述中断指令时,能够结束所述第一通信事件;
当不存在所述中断信息时,维持所述第一通信事件。
进一步的,所述执行所述计时指令,获得一计时时间,具体包括:
所述电子设备中的定时器接收所述计时指令;
通过所述定时器执行所述计时指令,获得所述计时时间。
进一步的,在所述计时时间到达所述预设计时时间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生成一模式调整指令;
执行所述模式调整指令,以使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从所述第一通信模式调整到所述第二通信模式。
进一步的,所述预设计时时间具体为:
用户自定义的计时时间;或
基于至少一个用户调查数据及一预设算法,通过计算而获得的计时时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想(北京)有限公司,未经联想(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4587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