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进行切换的方法和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210343026.7 | 申请日: | 2012-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869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鲍炜;杨义;胡海静;汪颖;焦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4W36/30 | 分类号: | H04W36/30;H04W88/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张恺宁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进行 切换 方法 设备 | ||
1.一种进行切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中继Relay节点确定导致无线回程链路backhaul中断的原因出现;
所述Relay节点对连接到自身的用户设备进行切换处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elay节点是移动的Relay节点;
所述Relay节点确定导致无线backhaul中断的原因出现,包括:
所述Relay节点接收到来自服务基站的移出覆盖区指示后,确定导致无线backhaul中断的原因出现,其中所述移出覆盖区指示是服务基站在确定所述Relay节点接收到的施主Donor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值小于第一阈值,且没有能够为Relay节点服务的小区后发送的;或
所述Relay节点确定当前服务的Donor小区信号质量值小于第二阈值,且检测不到信号质量大于第三阈值、对应的小区物理标识PCI在PCI集合中的小区后,确定导致无线backhaul中断的原因出现,其中所述PCI集合包括能够为Donor小区的小区对应的PCI;或
所述Relay节点确定当前服务的Donor小区信号质量值小于第二阈值,且检测不到信号质量大于第四阈值、广播的系统消息中包含支持中继节点RN指示信息的小区后,确定导致无线backhaul中断的原因出现。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elay节点根据系统消息判断导致无线backhaul中断的原因是否出现;
所述Relay节点确定导致无线backhaul中断的原因出现之前,还包括:
所述Relay节点读取信号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除服务的Donor小区之外的其他小区的系统消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elay节点是固定的Relay节点;
所述Relay节点确定导致无线backhaul中断的原因出现,包括:
所述Relay节点确定无线backhaul的质量小于第五阈值后,确定导致无线backhaul中断的原因出现;或
所述Relay节点确定需要释放无线backhaul后,确定导致无线backhaul中断的原因出现。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elay节点对连接到自身的用户设备进行切换处理之前,还包括:
所述Relay节点选择自身当前服务的Donor小区作为用户设备进行切换的目标小区;或
所述Relay节点根据自身的移动性测量结果,为用户设备选择进行切换的目标小区;或
所述Relay节点根据用户设备上报的移动性测量结果,为用户设备选择进行切换的目标小区。
6.一种进行切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为Relay节点进行服务的基站确定所述Relay节点的信号质量值小于第一阈值后,判断是否有能够作为为所述Relay节点服务的施主Donor小区的小区;
所述基站在确定没有能够为Relay节点服务的小区后,向所述Relay节点发送移出覆盖区指示,用于指示所述Relay节点导致无线backhaul中断的原因出现,所述Relay节点对连接的用户设备进行切换处理。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判断是否有能够为Relay节点服务的小区,包括:
所述基站根据来自运行和维护OAM设备为每个基站配置的邻区列表中指示邻区是否可以作为Donor小区的信息,判断是否有能够为Relay节点服务的小区;或
所述基站根据来自其他基站的是否能够作为施主基站DeNB的信息,判断是否有能够为Relay节点服务的小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通过X2接口发送自身是否能够作为施主基站DeNB的信息。
9.一种中继Relay节点,其特征在于,该Relay节点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导致无线回程链路backhaul中断的原因出现;
切换处理模块,用于对连接到自身的用户设备进行切换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未经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43026.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