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叶旋流泵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39987.0 | 申请日: | 2012-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289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刘永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佳运通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29/22 | 分类号: | F04D29/22;F04D29/42;F04D29/2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中知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1 | 代理人: | 吕晓蕾 |
地址: | 518031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全叶旋流泵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全叶旋流泵,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混合输送气、液、固体三相流体的旋流泵。
背景技术:
油井采出的油、水、气和少量泥沙混合液的集输是油田生产的重要环节。其工艺流程是抽油机把单井的油、水、气和含有少量泥沙的液体通过管线送到转油站的计量间,计量间把几十到上百口油井的采集液汇总后,由一根粗管送到联合站进行油、水、气和泥沙分离,分离后的油、气通过专用管网外输,变成商品,泥沙就地处理,分离出的水内部循环使用。随着油田开采时间的延长,开采的源油含水量逐年增加,开采初期源油含水量一般只有百分之几,到中期后,含水量上升到百分之几十,到末期,含水量都超过90%以上。计划年产源油量不变,但含水量不断上升,造成集输管线严重超压,因而集输管线严重超压。超压的结果:一是增加了采油水泵的功率,使单位采油能耗增加,有的油田流计,单位能耗增加10%以上;二是促使油井单井产量下降。如何降低抽油机的能耗,这就需在计量间的集输管线上安装增压泵,降低井口压力,提高管线的外输压力。现有的离心泵很多,但都是专用泵,如水泵,有冷水泵、热水泵、污水泵等,油泵又分为源油泵、汽油泵、柴油泵,这些泵都是按所输送介质的特性设计的,是专用的,而且这些泵的一个共同特点:被输送的介质不能含有泥沙,也不能含有气体,但油田的集输液含有泥沙又有气体。而管道泵可带少量的泥沙,含量不能大于0.2%,颗粒直径不能大于0.3毫米。但是,采油集输液所含泥沙至少在百分之几。因此,上述泵皆不能实现油、水、气和泥沙混合输送。
近几年新兴的旋流泵,具有无堵塞性,可输送含有与出口口径尺寸相同或以下的固体颗粒,允许气、液、固体三相流输送。同一种旋流泵,其名称很多,如:无堵塞自由流泵,旋流涡流泵,内叶旋流泵,后叶旋流泵等,其结构基本相同,这种泵可以实现气、液、固体混输,如图1、图2所示,其结构特点:叶片30缩回到泵体100的叶腔内20旋转,把被送的介质一部分变成内腔旋转运动,此旋转液体带动无叶片的外腔流体旋转,增加能量,从流出口11流出,称为贯通流,还有一部分没有从流出口11流出的流体返回入口12,继续旋转,称为循环流,由叶腔内20的旋转液带动无叶腔40的流体旋转,不是叶片30直接推动无叶腔40流体旋转,而是靠传递动能,由于水的粘度小,传地能力差,从而降低流出口11流体的扬程,由于循环流的存在,降低了泵效。然而,现有的旋流泵,其叶片30一般采用直形、前弯90°加45°折线形或后弯90°加45°折线形,扬程和泵效低,且叶片30是固定在叶片托盘50上的,旋流泵入口压力波动使叶片托盘50产生轴向冲力,影响轴承60的稳定运行,影响其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出口扬程和泵效高,运行安全可靠,加工方便,使用寿命长的全叶旋流泵。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全叶旋流泵,其包括泵体、设于泵体上且分别与泵体内腔连通的入口和出口、以及设于泵体内的叶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叶轮包括轮轴及数个叶片,轮轴一端安装在泵体上,且通过密封件密封稳定,所述的数个叶片设置在轮轴另一端上,且通过该轮轴悬空在泵体内腔中,所述的叶轮与泵体内腔之间形成有圆环形旋流通道。
所述的入口的内径自其外端向与泵体内腔连通的内端呈逐步递增。
所述的入口设于泵体上相对叶轮的一侧,所述的出口设于泵体的上侧。
所述的叶片表面设有陶瓷层。
所述的叶片为直线形叶片。
所述的叶片为圆弧形叶片。
所述的圆弧形叶片为前弯90°加30°圆弧形叶片。
本发明的全叶旋流泵,出口扬程和泵效高,满足出入口径80毫米及以下泵的需要,运行安全可靠,加工方便,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旋流泵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沿B-B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叶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
下面结合附图3-图5及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如图3-4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佳运通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佳运通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3998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