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屋面管根防水护套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38617.5 | 申请日: | 2012-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889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潘叶明;孙建民;许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市三恒建材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D13/14 | 分类号: | E04D13/14;E04D13/16 |
代理公司: | 苏州广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4 | 代理人: | 刘述生 |
地址: | 2155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屋面 防水 护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水卷材的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建筑物特殊部位的防水护套,尤其是一种屋面管根防水护套。
背景技术
防水卷材作为建筑物的防水材料之一,己被广泛地应用于建筑物的屋面防水,但是屋面结构上有很多特殊部位,例伸出屋面的管道、排气管道等构造,防水卷材在屋面防水施工时遇到这些异型构造时,只能采用防水卷材局部开剪的方法用胶粘剂粘结来处理这些部位,由于防水卷材开剪后就不能很好地形成一个防水密封的整体,由于建筑物的使用年限较长,在全天候的环境条件下易出现胶粘剂脱开,出现渗漏水,造成屋面防水功能的破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屋面管根防水护套,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屋面管根防水性差的缺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屋面管根防水护套,所述的防水护套的主体呈圆锥筒状,包括防水底座片、防水圈以及工艺盖,所述的防水圈为多个不同直径的防水圈,所述的多个防水圈按照直径依次从大到小的叠设连接在一起,所述的防水底座片连接在直径最大的防水圈底部的边缘四周,所述的工艺盖设置在直径最小的防水圈的顶部。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防水底座片、防水圈以及工艺盖的材料是三元乙丙橡胶。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防水底座片的底部还粘合有丁基橡胶压敏型自粘层。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防水底座片、防水圈以及工艺盖的截面均为圆形。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防水底座片的直径为300毫米至350毫米,所述的防水底座片的厚度为1毫米至2毫米。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多个防水圈上部的边缘四周均设有一凸环。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直径最大的防水圈的直径为170毫米至180毫米。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直径最小的防水圈的直径为40毫米至45毫米。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屋面管根防水护套,能够根据伸出屋面的各种管径的管道,选择与管道直径相对的防水圈并沿着端面切平后,用防水护套直接套附在管道的管根部位,外面用紧固件紧固,并填嵌密封材料,而防水底座片底部的丁基橡胶压敏型自粘层与整体的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粘合在一起,无任何缝隙,具有优异的防水性能,使建筑物特殊部位的防水功能整体性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屋面管根防水护套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防水底座片,2、防水圈,3、工艺盖,4、丁基橡胶压敏型自粘层,21、第一防水圈,22、第二防水圈,23、第三防水圈,24、第四防水圈,25、第五防水圈,26、第六防水圈,211、第一凸环,221第二凸环,231、第三凸环,241、第四凸环,251、第五凸环,261、第六凸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了 一种屋面管根防水护套。所述的防水护套的主体呈圆锥筒状,包括防水底座片1、防水圈2以及工艺盖3,所述的防水圈2为多个不同直径的防水圈,所述的多个防水圈按照直径依次从大到小的叠设连接在一起,所述的防水底座片1连接在直径最大的防水圈底部的边缘四周,所述的工艺盖3设置在直径最小的防水圈的顶部。本发明中以六个防水圈为例,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增减防水圈2的数量。
本发明中所述的防水圈2包括第一防水圈21、第二防水圈22、第三防水圈23、第四防水圈24、第五防水圈25以及第六防水圈26,所述的六个防水圈依次从大到小的叠设连接在一起,所述的防水底座片1连接在第一防水圈21底部的边缘四周,所述的工艺盖3安装在第六防水圈26的顶部。
其中,所述的六个防水圈上部的边缘四周均设有一凸环,分别为第一凸环211、第二凸环221、第三凸环231、第四凸环241、第五凸环251以及第六凸环261,方便固定屋面管道的管根部位。
上述中,所述的防水底座片1、防水圈2以及工艺盖3是由橡胶材料所制成的。其中,所述的橡胶材料为三元乙丙橡胶。乙烯(质量百分数45%~70%)、丙烯(质量百分数30%~40%)和双烯第三单体(质量百分数1%~5%)形成的无规共聚物。第三单体通常为双环戊二烯DCPD或2-亚乙基降冰片烯ENB,其具有优越的耐氧化、抗臭氧和抗侵蚀的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市三恒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常熟市三恒建材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3861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内燃机及其配气机构
- 下一篇:医用高氮无镍奥氏体不锈钢材料及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