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耐磨性阀芯的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34750.3 | 申请日: | 2012-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254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吴晓霞;叶义书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凯星液力传动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5/00 | 分类号: | B23P1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63003 贵州省***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磨性 加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耐磨性阀芯的加工方法,属于机械加工领域。
背景技术
阀芯是控制阀中的重要件,为了提高阀芯的耐磨性及工艺性,阀芯材质通常选用钢材,但钢材阀芯的自重在精密控制阀中影响控制阀的性能,特别是体积大的阀心,影响控制阀的性能更大,致使控制阀不能正常工作。为此设计了一种高耐磨性阀芯,其阀芯的材质为铝合金,重量轻,表面经处理后耐磨性相当于淬硬的钢件。此种阀芯耐磨、重量轻,从而满足了控制阀的使用性能,稳定了产品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重量轻、高耐磨性阀芯的加工方法,通过本发明的加工方法,加工的阀芯耐磨、重量轻、质量稳定,从而满足控制阀的使用性能。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备料:选用铝合金棒料;
第二、车加工:车加工各档外圆及环形槽,并钻中心孔,外圆φd1、外圆φd2分别加工为d1max+(0.15~0.35)mm、d2max+(0.15~0.35)mm,其余加工至要求;
第三、热处理:人工时效;
第四、钳加工:修研两端中心孔60°锥面;
第五、磨加工:用鸡心夹头装于外圆φd2端,机床的双顶针顶紧两端中心孔,鸡心夹头带动工件旋转,磨外圆φd1,加工为d1min-(0.01~0.02)mm、公差为h6,用同样的方法磨外圆φd2,加工为d2min-(0.01~0.02)mm、公差为h6;
第六、钳加工:修清毛刺,锐边倒圆不大于0.05mm;
第七、表面处理:硬质阳极阳化,按设计文件要求硬阳极化层厚度及磨削加工要求确定硬阳极化层厚度,根据工件的大小及结构,表面处理设备的电极与工件之间用导电良好的的金属丝或金属棒联接,用螺钉把金属丝或金属棒固定到表面处理设备的电极联接端处,把与工件联接端的金属丝做成曲别针式,然后与工件的非配合面联接,或者把与工件联接端的金属棒做成外螺纹,再与工件端头的内螺纹联接;
第八、磨加工:用鸡心夹头装于外圆φd2端,机床的双顶针顶紧两端中心孔,鸡心夹头带动工件旋转,磨外圆φd1至要求,同时保证圆柱度e1,用同样的方法磨外圆φd2至要求,同时保证圆柱度e2及同轴度φf;
第九、钳加工:修清毛刺,锐边倒圆不大于0.05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加工的阀芯耐磨、重量轻、质量稳定,完全能满足精密控制阀的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需加工的阀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例:以图1为例进行说明。
1、备料:选用6A02-T6GB/T3191-1998铝合金棒料。
2、车加工:
(1)硬三爪夹外圆φd2端,车一端面,钻、车中心孔及螺纹孔,尾座顶针顶紧中心孔,粗车外圆φd1,留余量。
(2)软三爪夹已车端外圆φd1,车另一端面,钻中心孔,尾座顶针顶紧中心孔,粗车外圆φd2,留余量。
(3)软三爪夹外圆φd1,尾座顶针顶紧中心孔,半精车外圆φd2,外圆留精车余量,车φd2段的环形槽至要求。用同样的方法车外圆φd1及其此段的环形槽。
(4)主轴三爪夹一顶针,并修正顶针60°锥面。用鸡心夹头装于外圆φd2,机床双顶针顶紧两端中心孔,鸡心夹头带动工件旋转,精车外圆φd1,加工为d1max+(0.15~0.35)mm。用同样的方法车外圆φd2,加工为d2max+(0.15~0.35)mm。余量为0.15mm~0.35mm,根据被加工件外圆及长度选取。
3、热处理:人工时效,温度155±5℃,保温7h~8h。
4、钳加工:修研两端中心孔60°锥面。
5、磨加工:用鸡心夹头装于外圆φd2端,机床的双顶针顶紧两端中心孔,鸡心夹头带动工件旋转,磨外圆φd1,加工为d1min-(0.01~0.02)mm、公差为h6。用同样的方法磨外圆φd2,加工为d2min-(0.01~0.02)mm、公差为h6。
6、钳加工:修清毛刺,锐边倒圆不大于0.05mm。
7、表面处理:硬质阳极阳化,膜层厚度为0.04mm~0.06mm。表面处理设备的电极与工件之间用导电良好的耐酸铝合金棒联接,用螺钉把铝合金棒固定到表面处理设备的电极联接端处,把与工件联接端的铝合金棒做成外螺纹,并与工件端头的内螺纹联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凯星液力传动机械有限公司,未经贵州凯星液力传动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3475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燃料电池系统及搭载了该系统的车辆
- 下一篇:一种硅片薄膜的生长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