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蒸箱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31903.9 | 申请日: | 2012-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134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2 |
发明(设计)人: | 陈立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立德 |
主分类号: | A47J27/04 | 分类号: | A47J27/04;A47J36/00;A23L1/0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040 浙江省宁波市高新区院士路6***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蒸箱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蒸汽发生装置,具体地说是蒸箱。
背景技术
在能源日趋紧缺的当今社会,探寻热水炉具的节能模式已经成为一个的技术热点。如专利号为ZL200910154598.9的中国专利《海鲜蒸柜》(公告号为CN101708036B)就是公开了一种在蒸汽产生过程中的节能模式。其具体技术方案为:海鲜蒸柜,包括蒸柜壳体、设置在蒸柜壳体上的进水管、放水管和蒸汽出口。在蒸柜壳体的内部固定设置有中空的加热胆,在加热胆的下方设置有与加热胆连通的加热室,加热室内固定有燃气加热装置;所述的加热胆与蒸柜壳体之间以及加热室与蒸柜壳体之间构成密封的贮液腔,在贮液腔内设置有至少一根环绕加热胆的排烟通道,排烟通道的一端与加热胆连通,另一端与蒸柜壳体外部连通。燃气加热装置包括炉头、设置在炉头上部的带燃气孔的炉盘、通过贮液腔连接炉头的混合燃气管和设置在混合燃气管内的点火针,所述点火针的尖端穿过炉盘的燃气孔,并与炉盘壁间隔设置。
该设计将加热过程废燃汽的能量充分回收,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但是,其并没有解决废蒸汽能量的回收问题,不能取得进一步的节能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废蒸汽能量也能充分回收的蒸箱。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蒸箱,包括箱体、设置在箱体内部的蒸室、蒸汽发生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蒸室设置排汽孔,排气孔与废汽箱连通;所述的废汽箱内设置有热量收集管和平衡孔;所述热量收集管的下端延伸管和上端延伸管分别进入储水箱;所述下端延伸管的管口在储水箱的底部,或者所述下端延伸管在储水箱中的管口高度不高于上端延伸管的管口高度。
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措施还包括:上述废汽箱设置有冷凝水排出孔。
上述的冷凝水排出孔通过导管连接到蒸汽发生装置的进水管。
上述的热量收集管为回型或s型的波纹管或其他金属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设置废汽箱,通过废汽箱内的热量收集管收集加热食材后废蒸汽中的剩余能量,大大提高了热量的吸收利用效率,解决了现有技术对于废蒸汽能量回收利用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现有技术的附图1。
图2现有技术的附图2。
图3本发明的正面剖视图。
图4本发明的侧面剖视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至图4所示为现有技术和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其中沿用现有技术的附图标记):蒸箱壳体1、蒸汽出口1a、进水管2、放水管3、加热腔4、加热管4a、加热室5、贮液腔6、排烟通道7、炉头8、炉盘9、混合燃汽管10、点火针11、电极11a、阴极尖端11c、阳极尖端11d、筛板12、观察孔13、箱体21、蒸室22、储汽箱23、进汽孔24、排汽孔25、废汽箱26、平衡孔27、热量收集管28、储水箱29、下端延伸管30、上端延伸管31、冷凝水排出孔32、支管开关33、拉手柄开关34、蒸汽发生装置35、导管36、支管37。
具体实施例
如图1至2的现有技术所示的蒸汽发生装置35,在蒸箱壳体1的内部中间位置,通过肋板固定设置有一个中空的加热胆4。在加热胆4的下方设置有与加热胆4连通的加热室5,加热室5内固定有燃汽加热装置。在蒸箱壳体1上设置有观察孔13,观察孔13通过观察通道与加热室5连通。加热胆4与蒸箱壳体1之间以及加热室5与蒸箱壳体1之间构成密封的贮液腔6。加热胆4和加热室5四周都被贮液腔6所包围。在贮液腔6内设置有至少一根环绕加热胆4的排烟通道7,排烟通道7的一端与加热胆4连通,另一端与蒸箱壳体1外部连通。本实施例中排烟通道7的截面为矩形,排烟通道7的数量以一根为例。当然排烟通道7的截面还可以是椭圆形或其他形状。排烟通道7与加热胆4的连接口、加热室5与加热胆4的连接口分别位于加热胆4底部两侧。燃汽在加热室内燃烧后,加热四周的液体。多余的热汽由加热室5散发至加热胆4,进一步被贮液腔6内的液体吸收后,经另一侧的排烟通道7在贮液腔6内循环一周然后排出。
为了增强加热胆4内热汽的吸收效率,在加热胆4设置有竖直方向的至少一根加热管4a,加热管4a的两端分别与贮液腔6连通。加热管4a竖直设置,有利于被加热的液体上升,促进贮液腔6内的液体形成环流。本实施例以两排,每排二个的加热管4a为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立德,未经陈立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3190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