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治疗肺风血热型痤疮的中药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28052.2 | 申请日: | 2012-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084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06 |
发明(设计)人: | 韩乃巍;刘国祥;黄爱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韩乃巍 |
主分类号: | A61K36/889 | 分类号: | A61K36/889;A61P17/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2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治疗 肺风血热型 痤疮 中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治疗肺风血热型痤疮的中药。
背景技术
西医认为痤疮是一种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性疾病,多见于青春期。因为青春期雄激素的产生增加,使皮脂腺增大,皮脂的分泌就会增多,并通过毛囊口排出到皮肤表面。但是,由于毛囊的上皮角化亢进,使毛囊口变小,皮脂就不能通畅地排出而淤积在毛囊口,从而形成了粉刺。痤疮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在临床治疗中,很少有合适的西药品种能对痤疮起到根治效果。并且,西医多以外用药治疗痤疮,极易引起皮肤感染及痤疮创面扩大,并且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大多有成瘾性,副作用大,且不能根治。在中药方面虽然也有一些中药制剂,有些需要长时间服用,但停药后,复发率较高,也没能从根本上摆脱对药物的依赖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治疗痤疮存在的技术性难题,对祖传方进行改良,提供一种治疗肺风血热型痤疮的中药。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肺风血热型痤疮的中药,包括:
1、组方成分为: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野菊花、黄芩、虎杖、丹参、槐花、枇杷叶、桑叶、槟榔。
2、组方成分重量百分比为:金银花20%-40%、连翘10%-30%、蒲公英20%-40%、白花蛇舌草20%-40%、野菊花20%-40%、黄芩10%-30%、虎杖10%-30%、丹参10%-30%、槐花10%-30%、枇杷叶10%-30%、桑叶10%-20%、槟榔10%-20%。
3、制作及服用方法为:
按重量比称取上述12味中药,文火水煎二次,合并煎液,口服,每日二次,每次200ml。
上述组分中,以金银花、连翘为君,共奏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之效。臣以蒲公英甘寒,清热解毒,利湿,白花蛇舌草味苦,性甘寒,清肺火,泻肺热。野菊花味苦,性辛寒,苦降辛散,用其可以解毒疏风;佐以黄芩擅清肺火及上焦之实热,又清热燥湿;虎杖苦寒入肝胆经,扑损瘀血,破风毒结气;又能清利湿热之邪;热迫血行,多兼有瘀。丹参性寒凉血,又能活血,有清泄瘀热以消痈肿之功;使以枇杷叶味苦能降,性寒能清,肃降肺气,清胃热降胃气;桑叶甘寒,清肺润燥,防诸药苦寒伤阴;槐花性寒苦降,能清泻血分之热邪;槟榔既可行气利水,祛湿邪,又可引诸药入大肠经,清肠胃湿热之邪。以上诸药合用,使风热得祛,血热得清,瘀血消散。
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是,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一种治疗肺风血热型痤疮的中药。本组方所治疗病症常由肺经风热阻于肌肤所致;或因过食肥甘、油腻、辛辣刺激食物,脾胃蕴热,湿热内生,熏蒸于面而成;或因阳热偏盛,日久营血渐热,热毒内蕴上蒸于肺,发于肌肤腠理所致。组方中诸药配伍,有疏风清热,活血凉血之功效。
经多年的临床应用,有效率94%,治愈率90%以上,对于症状较轻患者一个疗程(15天)症状明显改善,通常2-3个疗程即可治愈,对于重症患者通常2个疗程症状明显改善,且复发几率极低。
该药无任何毒副作用,无药物依赖性,配方合理,服用方便,成本低,疗效好,治愈率高。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称取金银花20g、连翘10g、蒲公英20g、白花蛇舌草20g、野菊花20g、黄芩10g、虎杖10g、丹参10g、槐花10g、枇杷叶10g、桑叶10g、槟榔10g;文火水煎二次,合并煎液,口服,每日二次,每次200ml。
实施例2
称取金银花30g、连翘12g、蒲公英20g、白花蛇舌草30g、野菊花25g、黄芩12g、虎杖12g、丹参12g、槐花12g、枇杷叶12g、桑叶12g、槟榔12g;文火水煎二次,合并煎液,口服,每日二次,每次200ml。
实施例3
称取金银花30g、连翘15g、蒲公英30g、白花蛇舌草30g、野菊花30g、黄芩15g、虎杖15g、丹参15g、槐花15g、枇杷叶20g、桑叶15g、槟榔15g;文火水煎二次,合并煎液,口服,每日二次,每次200m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韩乃巍,未经韩乃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2805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