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状态管理装置、蓄电元件的均衡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23735.9 | 申请日: | 2012-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012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白石刚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樊建中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状态 管理 装置 元件 均衡 方法 | ||
1.一种状态管理装置,对串联连接的多个蓄电元件的状态进行管理,其中,所述状态管理装置具备:
电压测量部,其对各蓄电元件的电压单独进行测量;
计时部,其对从任意一个蓄电元件的电压的时间变化率达到基准值起至其他的蓄电元件的电压的时间变化率达到基准值为止的时间差进行计时;
放电部,其对所述各蓄电元件单独进行放电;以及
均衡化控制部,其利用所述时间差来对所述放电部进行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状态管理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蓄电元件包括第1蓄电元件和第2蓄电元件,
所述均衡化控制部取得从所述第1蓄电元件的时间变化率达到基准值起至所述第2蓄电元件的时间变化率达到基准值为止的第1时间差,并具有基准时间,在所述多个蓄电元件处于充电中且所述第1时间差为所述基准时间以上的情况下,利用所述第1时间差使所述第1蓄电元件放电,在所述第1时间差小于所述基准时间的情况下,使所述第1蓄电元件以及所述第2蓄电元件不放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状态管理装置,其中,
所述状态管理装置还具备:劣化判断部,其对所述蓄电元件的劣化进行判断,
在所述多个蓄电元件处于充电中、且在所述第2蓄电元件的电压的时间变化率达到所述基准值之前所述多个蓄电元件的充电完成从而所述第2蓄电元件的充电已结束的情况下,所述劣化判断部判断为所述第2蓄电元件发生了劣化。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状态管理装置,其中,
所述状态管理装置还具备:劣化判断部,其对所述蓄电元件的劣化进行判断,
在所述多个蓄电元件处于充电中、且在所述第2蓄电元件的电压的时间变化率达到所述基准值之前从所述第1蓄电元件的电压的时间变化率达到所述基准值起的经过时间已达到规定时间的情况下,所述劣化判断部判断为所述第2蓄电元件发生了劣化。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状态管理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蓄电元件包括第1蓄电元件和第2蓄电元件,
所述均衡化控制部取得从所述第1蓄电元件的时间变化率达到基准值起至所述第2蓄电元件的时间变化率达到基准值为止的第1时间差,并具有基准时间,在所述多个蓄电元件处于放电中且所述第1时间差为所述基准时间以上的情况下,利用所述第1时间差使所述第2蓄电元件放电,在所述第1时间差小于所述基准时间的情况下,使所述第1蓄电元件以及所述第2蓄电元件不放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状态管理装置,其中,
所述状态管理装置还具备:劣化判断部,其对所述蓄电元件的劣化进行判断,
在所述多个蓄电元件处于放电中、且在所述第2蓄电元件的电压的时间变化率达到所述基准值之前所述多个蓄电元件的放电完成从而所述第2蓄电元件的放电已结束的情况下,所述劣化判断部判断为所述第1蓄电元件发生了劣化。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状态管理装置,其中,
所述状态管理装置还具备:劣化判断部,其对所述蓄电元件的劣化进行判断,
在所述多个蓄电元件处于放电中、且在所述第2蓄电元件的电压的时间变化率达到所述基准值之前从所述第1蓄电元件的电压的时间变化率达到所述基准值起的经过时间已达到规定时间的情况下,所述劣化判断部判断为所述第1蓄电元件发生了劣化。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状态管理装置,其中,
所述均衡化控制部利用所述第1时间差来设定使所述第1蓄电元件或者第2蓄电元件进行放电的放电时间。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状态管理装置,其中,
在所述蓄电元件的电压达到了基准电压且所述蓄电元件的电压的时间变化率达到了基准值的情况下,所述计时部判定为所述蓄电元件的电压的时间变化率达到了基准值。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状态管理装置,其中,
所述蓄电元件被执行恒流充电或者恒流放电。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状态管理装置,其中,
所述蓄电元件的充放电速率被设定为1C以下。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状态管理装置,其中,
所述蓄电元件的充放电速率被设定为小于0.9C。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未经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23735.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