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参数化模块化多通道数字下变频设计平台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21432.3 | 申请日: | 2012-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828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苏涛;陈倩;闫海莉;杨涛;许磊;郭文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25/02 | 分类号: | H04L25/02 |
代理公司: | 陕西电子工业专利中心 61205 | 代理人: | 程晓霞;王品华 |
地址: | 710071***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参数 模块化 通道 数字 变频 设计 平台 方法 | ||
1.一种参数化模块化多通道数字下变频设计平台,包括有模数转换模块和N通道数字下变频模块,N路模拟信号经模数转换模块输出的数字信号送给N个数字下变频模块做数字下变频处理,并输出N路基带数字信号;其特征在于:参数化模块化多通道数字下变频设计平台还包括有N通道模拟信号整形模块、参数接收模块、输入通道选通模块、N通道参数输入端口,N路模拟信号输入给N通道模拟信号整形模块,输出N路经整形的模拟信号并送给模数转换模块,同时数据接口将参数送给参数接收模块,参数接收模块将通道选通的命令送给输入通道选通模块,输入通道选通模块输出N个通道使能控制信号给模数转换模块,在N个通道使能控制信号的控制下,模数转换模块对选出的M路模拟信号做模数转换,输出M路数字信号给M个数字下变频模块,同时参数接收模块将M路的通道参数分别送给M个数字下变频模块的参数输入端口,在参数控制下做M路数字下变频处理,并输出M路基带数字信号;所述数字下变频模块为参数化模块化的数字下变频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中参数化模块化多通道数字下变频设计平台,其特征在于:参数化模块化的数字下变频模块,在原有正交混频模块、数据延迟缓存模块、滤波器系数模块和乘累加模块的基础上还增加有参数输入端口、滤波器阶数和数据速率控制模块、分支滤波器系数模块,参数输入端口同时将滤波器阶数控制信号和速率控制信号送给滤波器阶数和数据速率控制模块,滤波器阶数和数据速率控制模块同时输出滤波器阶数和分支抽取倍数信号给分支滤波器系数模块,并将分支抽取倍数信号送至数据延迟缓存模块的输入端,分支滤波器系数模块和参数输入端口之间设有反馈命令信息通道和滤波系数发送通道,根据参数选出实际需要的分支滤波器系数,分支滤波器系数模块将各分支滤波器系数送给乘累加模块;同时正交混频的数据送给数据延迟缓存模块,在分支抽取倍数信号的控制下,数据延迟缓存模块对混频的数据进行参数化控制下的延迟和抽取的降速处理,对降速后的数据做缓存,然后输出送给乘累加模块,乘累加模块完成数据和滤波器系数的乘累加并输出数字下变频的I、Q两路基带数字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中参数化模块化多通道数字下变频设计平台,其特征在于:参数化模块化数字下变频模块中的分支滤波器系数模块也是参数化控制,根据滤波器阶数和分支抽取倍数信号对滤波器系数进行选择,如果内部预置滤波器系数能满足设计的需求,选择使用预置在缓存区A中的滤波器系数,如果确定的滤波器阶数与预置的滤波器阶数不匹配,向参数输入端口发送反馈信号,并经参数接收模块输出给数据接口,要求数据接口发送相应阶的滤波器系数,并将实时接收到的滤波器系数缓存在分支滤波器系数模块的缓存区B中,送给各个分支的乘累加模块。
4.一种参数化模块化多通道数字下变频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设计过程包括:
A、N通道即多通道模拟信号整形模块对N路要处理的模拟信号进行整形,输出N路整形后的模拟信号并发送给模数转换模块;
B、参数接收模块接收数据接口主要包括以太网口、PCI口、串口、USB口送来的参数和所需的滤波器系数,同时从数字下变频模块将反馈信息发送给数据接口,进行交互式处理;
C、输入通道选通模块输出N个通道的使能控制信号,根据参数接收模块送来的通道选通控制信号产生N个通道使能控制信号,该使能控制信号作为下述模数转换模块的输入信号;
D、模数转换模块包括N个模数转换器,模数转换模块在输入通道选通模块中给出的N个使能控制信号的控制下,选出M路整形的模拟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并输出M路独立的数字信号;
E、参数化数字下变频模块包括M个数字下变频处理模块,其中每个数字下变频模块都是通过输入参数来实现参数化控制,数字下变频模块实现数字下变频的具体实现过程依次包括:正交混频、滤波器阶数和数据速率控制、分支滤波器系数选择、数据延迟缓存和乘累加;
F、对输入的N个通道的要处理的模拟信号分别执行设计过程A~E的操作,得到M路数字下变频处理后的基带数字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21432.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拾像透镜系统
- 下一篇:基于分布式和哈希映射的室外海量物体识别方法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