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脑梗死疾病的中药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17239.2 | 申请日: | 2012-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468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彭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霍山县中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K36/889 | 分类号: | A61K36/889;A61P9/10;A61K35/56;A61K35/62;A61K35/64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372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脑梗死 疾病 中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中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脑梗死疾病的中药。
背景技术: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脑梗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脑梗死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
目前,治疗脑梗死疾病的治疗方式和药物都有很多种,但是大多存在治疗效果不理想、指标不治本,不良反应大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就是为了弥补已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治疗脑梗死疾病的中药,它对于治疗脑梗死疾病的疗效明显,安全方便,副作用小。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治疗脑梗死疾病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其各原料组分的重量配比为:当归10-20、丹参15-30、川芎10-15、桃仁10-20 、红花10-20、广地龙15-20、水蛭6-12、血竭9-15 、僵蚕10-20、桂枝6-15、布渣叶10-15、白芍10-20、枸杞10-15 、川续断10-15、黄芪15-30、石决明10-30、山楂15-30、菊花15-30、鸦椿卫矛1-5。
一种治疗脑梗死疾病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其各原料组分的重量配比为:当归15、丹参20、川芎13、桃仁15 、红花15、广地龙15、水蛭9、血竭12 、僵蚕15、桂枝10、布渣叶13、白芍15、枸杞12 、川续断12、黄芪23、石决明20、山楂23、菊花22、鸦椿卫矛3。
本发明的优点是:
本发明中药具有活血益气、化瘀通络的疗效,具有能抗休克、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同时,具有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减轻或清除血细胞和血小板聚集的功能,对于治疗脑梗死疾病有很好的疗效,无毒副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治疗脑梗死疾病的中药,其各原料组分的重量(g)为:当归15、丹参20、川芎13、桃仁15 、红花15、广地龙15、水蛭9、血竭12 、僵蚕15、桂枝10、布渣叶13、白芍15、枸杞12 、川续断12、黄芪23、石决明20、山楂23、菊花22、鸦椿卫矛3。
称取以上对应组的原料组分,按照汤药的常规制法,加水煮成汤剂服用,每天一剂,一剂分早中晚分服。
为证明本发明具有很好的疗效,列举典型病例如下:
病例一:
何某某,男,68岁,因突发左侧肢体活动不能2天入院。入院诊断脑梗死(CT证实)。入院查体左侧肢体肌力Ⅰ级,入院后予以常规治疗,病情控制,并予以上述中药方剂口服1月,疗效显效,左侧肢体肌力Ⅳ级,能生活自理,3月后康复。
病例二:
朱某,男,73岁,退休教师。因突发右侧肢体活动不能1天余入院。入院查体右侧肢体肌力0级,右巴氏征(+)。入院CT证实脑梗死,入院诊断脑梗死。入院后予以常规治疗,病情控制,并予以上述中药方剂口服1月,右侧肢体肌力Ⅲ级,口服半年后,右侧肢体肌力Ⅳ级,生活自理。
病例三:
杨某,男,78岁,退休。因头晕视物旋转,伴饮水呛咳,左侧肢体活动不能而入院。入院后经我院及安医二附院诊断:脑干梗死。经常规治疗结合上述中药口服治疗1月,肌力由0级恢复到Ⅰ级,头晕视物旋转饮水呛咳症状好转,治疗3月,肌力由Ⅰ级恢复到Ⅲ级,一人扶挽能行走。
病例四:
汪某,女,56岁,务农。因头晕行走不稳1周入院,入院诊断小脑梗死。经常规治疗结合上述中药口服,3月康复。
病例五:
夏某,男,42岁,退休教师。因右侧肢体活动不能3天而入院。入院诊断脑梗死。经常规治疗结合上述中药口服,2月康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霍山县中医院,未经霍山县中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1723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