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梭织面料的生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14927.3 | 申请日: | 2012-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171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2 |
发明(设计)人: | 王曙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嘉德纺织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3D15/00 | 分类号: | D03D15/00;D06B7/04;D06B1/00;D06B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恒高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9 | 代理人: | 夏晏平 |
地址: | 21419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面料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纺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梭织面料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梭织面料织造时纱线由于要承受织造过程的摩擦,表面会产生毛羽,同时承受较强的拉伸力,因而织造前需要经过上浆工序,以改善纱线强力和表面光洁度,但是目前使用的浆料多数为淀粉与PVA类型的混合浆料,退浆后易产生废水,造成环境污染,在这种情况下,我司经过多年的研究,研发出免浆料梭织面料的生产工艺(目前已获专利授权),结合现行丝光生产的零排放生产工艺,本发明主要申请保护利用零排放生产的本色丝光线进行免浆料织造,从而得到一种完全零排放生产的梭织面料的生产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克服了现有梭织面料织造中的污染问题,提供了一种环保的梭织面料生产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梭织面料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制备丝光本色纱线,将上述纱线进行无浆料织造、后处理,即得梭织面料;所述丝光本色纱线通过以下方法制得:进行纱线烧毛、摇纱,将上述纱线在丝光机中丝光处理,处理液的碱浓度为35波美度,温度为30℃,施加张力:拉伸8%,时间为10min;车速为1000 m/min,摇纱的绞重为600g。进一步地,在织造前最还还包括还包括将丝光纱线按所需尺寸置于织机的经轴或织轴上的步骤。具体地,所述的后处理为面料的水洗步骤,其温度为80℃,时间20 min,再用冷水洗10min;水洗后,将面料烘干。具体地,所述烘干的温度为140℃,车速为15m/min,时间为5min。
本发明所提出的梭织面料的生产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所提出的方法过程简单、对每一步骤都进行了优化,充分体现了以简单工艺制备高质量产品的优势。
2、采用此种方法制备的面料可避免整理后纱线易沾色的缺点。
3、采用本发明的整理方法,经过丝光处理后的丝光本色纱线强力和表面毛羽可以达到织造要求,可直接用于免浆料梭织面料的生产;因为丝光线生产过程中采用零排放生产方法,所以避免了废水排放,又实现了碱液和热能的回收;无浆料梭织面料的生产过程中避免了上浆、退浆工艺方法,减少了废水排放,实现了环境保护。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梭织面料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制备丝光本色纱线,将上述纱线进行无浆料织造、后处理,即得梭织面料;所述丝光本色纱线通过以下方法制得:进行纱线烧毛、摇纱,将上述纱线在丝光机中丝光处理,处理液的碱浓度为35波美度,温度为30℃,施加张力:拉伸8%,时间为10min;车速为1000 m/min,摇纱的绞重为600g。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梭织面料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处理为面料的水洗步骤,其温度为80℃,时间20 min,再用冷水洗10min;水洗后,将面料烘干。
实施例2
梭织面料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制备丝光本色纱线,将上述纱线进行无浆料织造、后处理,即得梭织面料;在织造前,将丝光纱线按所需尺寸置于织机的经轴或织轴上;所述丝光本色纱线通过以下方法制得:进行纱线烧毛、摇纱,将上述纱线在丝光机中丝光处理,处理液的碱浓度为35波美度,温度为30℃,施加张力:拉伸8%,时间为10min;车速为1000 m/min,摇纱的绞重为600g。
实施例3
梭织面料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制备丝光本色纱线,将上述纱线进行无浆料织造、后处理,即得梭织面料;所述丝光本色纱线通过以下方法制得:进行纱线烧毛、摇纱,将上述纱线在丝光机中丝光处理,处理液的碱浓度为35波美度,温度为30℃,施加张力:拉伸8%,时间为10min;车速为1000 m/min,摇纱的绞重为600g。所述的后处理为面料的水洗步骤,其温度为80℃,时间20 min,再用冷水洗10min;水洗后,将面料烘干。
实施例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嘉德纺织制品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嘉德纺织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1492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