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弯管成型用辅助模具及使用其进行弯管弯曲成型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08977.0 | 申请日: | 2012-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477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康小辉;王春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二七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9/05 | 分类号: | B21D9/05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李勇 |
地址: | 100072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弯管 成型 辅助 模具 使用 进行 弯曲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材料成型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弯管成型用辅助模具及使用其进行弯管弯曲成型的方法。
背景技术
弯管成型,是指通过外力形成的弯矩的作用使直管发生弯曲,形成圆弧状的弯管的过程。图1是现有技术中弯管成型过程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弯曲圆盘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A向视图;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沿弯曲圆盘11的侧面形成有凹槽110,且在弯曲圆盘11边缘固定设置有固定件112;压辊12设置在弯曲圆盘11旁,压辊12可绕其中心轴旋转。具体弯曲成型过程如下:先将一管材13(此时为直管)放入到弯曲圆盘11侧面的凹槽110中,并通过固定件112将管材13一端固定,管材13另一端则由弯曲圆盘11与压辊12之间的空隙穿过,然后,驱动弯曲圆盘11逆时针旋转,以带动管材13随弯曲圆盘11转动,同时由于压辊12的限位作用,使得管材13逐渐被弯折成与弯曲圆盘11的侧面轮廓相对应的圆弧状(形成弯管)。
在上述弯曲成型的过程中,被弯曲管材的管壁贴近弯曲圆盘11的一侧承受压应力、另一侧则承受拉应力,当被弯曲的管材13的壁厚较小时,管材13所能承受的极限压应力的值较小,管壁贴近弯曲圆盘11的一侧承受的压应力很容易达到上述极限压应力,从而造成管壁的起皱失稳,严重危害最终产品弯管的质量。
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在弯折前向待弯曲管材中灌入细砂的方法来防止起皱失稳现象的发生,但是,不但灌砂操作繁琐,而且由于很难对待弯曲管材的两端进行良好密封,因而很容易造成灌入的细砂漏出,从而仍会导致起皱失稳现象的发生。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弯管成型用辅助模具及使用其进行弯管弯曲成型的方法,用以有效防止管件在弯曲成型过程中发生起皱失稳现象,且使用方便、保证了弯管成型工作效率。
本发明提供一种弯管成型用辅助模具,包括:至少两个链盘,所述链盘为一旋转体,一可伸缩的柔性连接件依次贯穿所述至少两个链盘的旋转中心轴、将所述至少两个链盘串在一起;各链盘的旋转中心轴位于同一直线,所述链盘的母线为用于与所述待成型管件的内壁相切的圆弧线;所述柔性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防止串在一起的、至少两个所述链盘在所述柔性连接件上窜动的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使用上述弯管成型用辅助模具进行弯管弯曲成型的方法,包括:
将弯管成型用辅助模具置入到待成型管件内,并使弯管成型用辅助模具的链盘的中心旋转轴与所述待成型管件的中心轴重合、所述链盘的侧面与所述待成型管件的内壁相切;
将所述待成型管件的一端置入弯曲圆盘的凹槽中、并与所述弯曲圆盘相对固定,将所述待成型管件的另一端伸入到所述弯曲圆盘与压辊之间的空隙中;
驱动所述弯曲圆盘转动,以使所述待成型管件逐渐弯曲成弯管。
本发明提供的弯管成型用辅助模具及使用其进行弯管弯曲成型的方法,可通过串在柔性连接件上的、多个均与待成型管件内壁相切的链盘平衡掉待成型管件承受的弯曲造成的压应力,以避免待成型管件承受的总压应力不会达到待成型管件所能承受的极限压应力,从而可有效避免弯管弯曲成型过程中出现起皱失稳现象,同时还能防止对管件内壁的拉伤,保证了加工成型的弯管的质量;并且,使用方便,提高了弯管弯曲成型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弯管成型过程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弯曲圆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向视图;
图4A为本发明弯管成型用辅助模具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B为图4A中链盘的主视图;
图4C为图4B的侧视图;
图5为图4中的弯管成型用辅助模具弯曲成型过程中的受力情况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使用如图4A中的弯曲成型用辅助模具进行弯管弯曲成型的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二七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二七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089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