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乙烯与乙烯醇共聚物罐藏食品包装容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08512.5 | 申请日: | 2012-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250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陈其钢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其钢 |
主分类号: | B32B27/08 | 分类号: | B32B27/08;B32B27/28;B65D1/10;B29C49/04;B29C49/22;B29C3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830026 新疆维吾尔自***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乙烯 共聚物 食品包装 容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包含乙烯与乙烯醇共聚物的应用于罐藏食品的包装容器,尤其是乙烯与乙烯醇共聚物罐藏食品包装容器。
背景技术:
目前,罐藏食品广泛应用合成材料包装,使用玻璃瓶、马口铁、塑料瓶、自立袋等,但是这类产品工业化生产、包装成品,生产运输过程中玻璃瓶易破碎、马口铁易变形、塑料瓶保质期短、简单复合软包装易破漏透氧率高等问题导致产品成本增大,经济效益减少;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简写名称为EVOH,阻气性比PA(聚酰胺)高100倍,比PE、PP高10000倍,比目前常用的高阻隔性材料PVDC(聚偏二氯乙烯)高数十倍以上;聚乙烯树脂简写名称为PE,聚丙烯树脂简写名称为PP;乙烯醇共聚物罐藏食品由于EVOH树脂的良好气体阻隔性和成型加工性,通过防止氧气的渗入来提高产品的香味和质量的保留程度;同时能有效地保存住产品的二氧化碳或氮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以乙烯与乙烯醇共聚物为主要阻隔材料的罐藏食品的包装容器,即乙烯与乙烯醇共聚物罐藏食品包装容器。
实现本发明发明目的的措施在于:以重量份计,以71%-79%的聚丙烯树脂、10%-15%复合边角料和次品粉碎后得混合物、1%-9%的乙烯与乙烯醇共聚物分别保持干燥;均质后的前述原料和10%-18%的黏合剂分别加到成型机械料槽中升温,温度为200-230℃后,以乙烯与乙烯醇共聚物为中间材料,两 侧分别通过黏合剂复合聚丙烯树脂,外层再通过粘合剂复合边角料和次品粉碎后得混合物,最外层复合聚丙烯树脂进行挤压成型。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采用内外七层复合结构,充分发挥乙烯与乙烯醇共聚物的高隔绝性能,和生产成本和食品品质性能,以共挤方式成型,方便,实用,生产成本低,可回收利用,有效确保罐藏食品的品质、形状,达到安全运输存储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共挤成型方法工艺示意图,工艺要点:
(1)设定适宜的模嘴、模头、上模头、主料管和副料管温度,打开电热电机升温至设定温度;
(2)将各种原料投入对应的料缸,通过高温挤压形成料管;
(3)料管长度达到要求时,模架开始工作,吹瓶、切口,制成成品;
(4)瓶口和瓶底产生的边角料和次品塑料瓶可以直接粉碎、烘干后回收,将其按比例回填到瓶的外层结构当中。
图2是本发明的成品刨面图。
平面说明:1-----EVOH
2-----ADMER
3-----边角料、次品
4-----PP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以重量份计,以71%-79%的聚丙烯树脂、10%-15%复合边角料和次品粉碎后得混合物、1%-9%的乙烯与乙烯醇共聚物分别保持干燥;均质后的前述原料和10%-18%的黏合剂分别加到成型机械料槽中升温,温度为 200-230℃后,以乙烯与乙烯醇共聚物为中间材料,两侧分别通过黏合剂复合聚丙烯树脂,外层再通过粘合剂复合边角料和次品粉碎后得混合物,最外层复合聚丙烯树脂进行挤压成型。
粘合剂为粘合性聚烯烃简称ADMER。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制包装容器时,吹塑机料管在1.0MPa压力下吹成模制模型吹容器,水循环40-30℃将模具冷却到冷却到55-45℃,将共挤成型的包装容器切口去除边角料,再经常稳定性24小时后成品,边角料和次品分别粉碎后回收添加中间层使用。
以280g盒计其中用聚丙烯树脂211.6g,厚0.3mm,复合边角料和次品粉碎后得混合物36g,厚0.2mm,乙烯与乙烯醇共聚物3.9g,厚0.2mm,改性聚烯烃30g,厚0.2mm;一年半保质期瓶的透氧率范围1.0g/(m2.24h),水蒸气透过率0.05cc/(m2.24h)0.1MPa下。
本实施例中,采用内外七层复合结构,充分发挥乙烯与乙烯醇共聚物的高隔绝性能,和生产成本和食品品质性能,以共挤方式成型,方便,实用,生产成本低,可回收利用,有效确保罐藏食品的品质、形状,达到安全运输存储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其钢,未经陈其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0851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