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进一步节材节能的电感镇流器或变压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08093.5 | 申请日: | 2012-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201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2 |
发明(设计)人: | 温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博 |
主分类号: | H01F27/24 | 分类号: | H01F27/24;H01F27/26;H01F41/02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事务所 32228 | 代理人: | 聂汉钦 |
地址: | 214142 江苏省无锡市新区硕放工业集中区B21号***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进一步 节能 电感 镇流器 变压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感型镇流器或变压器。
背景技术
现有市场照明用镇流器分为两大类:电感式和电子式。电子式镇流器由于使用寿命较短以及高频谐波干扰等问题,所以市场大多采用的仍然是电感式镇流器。电感式镇流器按照磁芯体结构基本分为两类:E字型和C字型。C字型镇流器由于加工工艺复杂以及价格较贵等问题,目前国内仍以E字型镇流器为市场主流产品。
本申请人申请的中国专利CN 102360770A《节能节材的电感镇流器或变压器》,其包括磁芯体以及线圈,所述磁芯体由上下两瓣结构对称的E十字形磁芯体扣合构成,所述磁芯体的磁路闭合;所述上瓣或下瓣E十字形磁芯体的构造为:中心具有磁芯体凸台,对应磁芯体凸台的周边分别设置竖向磁芯体侧壁,所述磁芯体侧壁与所述对应的磁芯体凸台周边之间分别构成嵌线凹槽,所述凹槽具有槽底,凹槽的上端为敞口,所述线圈嵌入上下两瓣结构对称的E十字形磁芯体扣合构成的整体嵌线凹槽中;所述磁芯体凸台的高度小于所述磁芯体侧壁的高度,当上下两瓣结构对称的E十字形磁芯体扣合构成所述磁路闭合的磁芯体时,相对应的上下磁芯体凸台之间留有磁隙,
按照上述结构制作的电感镇流器经测试,适合于要求磁漏小的环境使用。一个偶然的机会,申请人在实施上述电感镇流器的试验中,将上述磁芯体凸台的高度做成了大于所述磁芯体侧壁的高度,当上下两瓣结构对称的E十字形磁芯体扣合构成所述磁路闭合的磁芯体时,相对应的上下磁芯体侧壁之间留有磁隙,经测试,发现磁芯体的磁阻降低明显,可以使电感镇流器的电感量显著提高,在相同电感量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节能节材。
发明内容
本申请人在上述试验的基础上,提供一种进一步节材节能的电感镇流器或变压器,其相对于中国专利CN102360770A,磁芯体的磁阻明显降低,可以进一步提高节能节材的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节能节材的电感镇流器或变压器,包括磁芯体以及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芯体由上下两瓣结构对称的E十字形磁芯体扣合构成,所述磁芯体的磁路闭合;所述上瓣或下瓣E十字形磁芯体的构造如下:中心具有磁芯体凸台,对应磁芯体凸台的周边分别设置竖向磁芯体侧壁,所述磁芯体侧壁与所述对应的磁芯体凸台周边之间分别构成嵌线凹槽,所述凹槽具有槽底,凹槽的上端为敞口,所述线圈嵌入上下两瓣结构对称的E十字形磁芯体扣合构成的整体嵌线凹槽中;所述磁芯体凸台的高度大于所述磁芯体侧壁的高度,当上下两瓣结构对称的E十字形磁芯体扣合构成所述磁路闭合的磁芯体时,相对应的上下磁芯体凸台之间密实连接,相对应的上下磁芯体侧壁之间留有磁隙。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
所述整体嵌线凹槽于所述各方向的竖向磁芯体侧壁之间留有缺口;
所述磁芯体凸台为实心结构;
所述上瓣或下瓣E十字形磁芯体中心具有正方形磁芯体凸台,所述上下两瓣结构对称的E十字形磁芯体扣合构成的闭合磁路为正方形磁路;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于:在磁回路中,磁隙处对磁力线的阻力最大,即磁隙处具有最大的磁阻。磁隙面积越大,电感镇流器或变压器的磁阻便越大,相应电感越小。在本发明的设计中,穿越线圈的磁通面积(即中心磁芯体凸台部分的面积)大于磁芯体四个侧壁的横截面积之和。因此当中心磁芯体凸台部分的高度大于所述磁芯体侧壁的高度,磁隙位于中心磁芯体侧壁部分,相应的磁阻减小,电感量增大。见图1-C,设中心磁芯体凸台部分的面积为A,磁芯体四个侧壁的横截面积之和为B,A>B,则电感量的增加百分比为:
〔(A-B)/B〕×100%=〔(A/B)-1〕×100%
由上式可见,当本发明的电感量与本申请人申请的中国专利CN102360770A电感量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减少线圈的圈数,达到进一步节材节能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图1的装配图。
图3为本发明的磁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博,未经温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0809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