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体吸收测试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04516.6 | 申请日: | 2012-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096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蒋军成;孙智灏;乔林;朱顺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君陶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15 | 代理人: | 沈根水;陈勤 |
地址: | 210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体 吸收 测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多功能的气体吸收测试系统。属于测试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代工矿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具有易燃易爆危险特性的化学品,而且生产过程往往都涉及到复杂的操作工艺和原料存储使用环境。常用的化学品中气态的危化品在其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气态危化品在其泄漏后较其他化学品更容易在环境中与空气混合形成具有可燃性或是毒性的预混气体,从而引发爆炸、中毒等恶性事故。工业过程中,对于危险气体的泄漏常采用喷淋稀释的方法减小环境中的气体浓度,借以阻止事故的发生或是抑制事故后果影响。水是一种常见的喷淋稀释剂,它具有来源广泛,廉价易得,环境友好的特性,被广泛应用在危险物质泄漏后的稀释中和工作中。目前,针对水喷洒、喷雾对危险气体的吸收并无统一的测试系统,已有系统的规模较小、局限性强,并且不能完成对多种浓度水平下危险气体吸收效果的实时测试。
目前,国内外用于气体吸收测试的实验系统因实验室而异。由于各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不同的原因,已开发的实验系统功能比较单一,使用条件比较苛刻。以甲烷气体为例。甲烷属于非极性物质,根据相似相容原理,水等极性溶液对甲烷气体溶解吸收效果较差,基本不溶。在气体吸收液的吸收度测定方法上,主要可以归纳为高压释放法、饱和法和气相色谱法。高压释放法是利用高压条件下气体溶解于吸收溶液中,而后在大气压下使气体释放出来,通过测定放出气体的压力、体积、温度得到吸收度数据。因实验条件满足亨利定律,所以用释放出气体的摩尔数除以压力的变化,即为气体在一个大气压下的吸收度数据,进而得到吸收溶液对气体吸收度。饱和法是使一定量的液体与一定量体积的气体接触,在气体与液体的接触过程中保持压力和温度恒定,当气体溶解达到饱和时,通过测量气体体积的变化得到吸收溶液对气体的吸收度。气相色谱法测定气体在溶液中的吸收度时,需要一套气体解析装置,先让气体与溶剂在气液平衡装置中达到溶解平衡,将溶解在溶液中的气体解析出来,然后取样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综合分析这三种方法,可以发现其均普遍存在一定的缺陷。其中,高压释放法整体过程涉及压力变化,对相应设备和操作水平要求较高;饱和法测定过程需要满足恒温恒压的吸收过程,过程控制水平要求较高,易受外界干扰;气相色谱法准确度高,但整体过程涉及环节、仪器过多,对操作者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同时,三种测试方法均不能实时显示溶液的气体吸收效果,对于吸收过程中作用时间的影响在结果上也得不到体现;方法上操作环节涉及过多,从而整体测试过程更容易受到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度容易发生偏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多功能气体吸收测试系统,其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陷,具有测试操作简便,功能强大,并可实时显示测试结果。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其特征是包括控制部分、测试部分和附件部分。其中控制部分与测试部分间设有钢质操作板,在该钢质操作板上设有控制部分中的进气装置、喷头装置、进水装置和测试部分中的测试状态传感器;附件部分中的测试排水装置接入测试部分中测试箱体底部的水垫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测试系统中装置功能单一、操作复杂、适用面窄,以及采集过程非连续和误差较大等缺点;并具有结构合理、功能强大、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和便于数据采集、记录和分析、实时显示测试结果等优点,测试数据精度高、可靠性高,可广泛用于气体吸收溶液的吸收效果测试分析和气体吸收溶液配制的研究工作中。
本多功能气体吸收测试系统通过排水进气可以实现多浓度水平混合气体的配备,测试结果和箱体各状态参数均可实时显示读取。系统可广泛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气体吸收溶液吸收效果的测试分析和气体吸收溶液的配制研究工作中,带来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附图1是多功能气体吸收测试系统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照附图1,其结构包括控制部分、测试部分和附件部分。其中,控制部分与测试部分间设有钢质操作板,在该钢质操作板上设有控制部分中的进气装置、喷头装置、进水装置和测试部分中的测试状态传感器;附件部分中的测试排水装置接入测试部分中测试箱体底部的水垫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0451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