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拆卸式把手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210303030.0 | 申请日: | 2012-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767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曾震;梁予緁;陈基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6 | 分类号: | G06F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陈小雯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拆卸 把手 应用 电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拆卸式装置,且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输入输出端口的可拆卸式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装置的尺寸日益缩小,然而在缩小体积的同时,电子装置更需兼顾其方便性及功能性,更进一步的,对于可携式电子装置而言,质量轻巧也是其重点考虑之一,因此如何达成高方便性、高功能性且兼具质量轻巧的目的,是目前技术领域内需挑战的课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功能的拆卸式把手及使用其的电子装置,利用把手的外形及其内部构造,在和与之配合的电子装置主机组合后,可满足使用者的多种需求,以改进可拆卸式装置于传统使用上的缺点。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拆卸式把手,其包含主体、连接头、枢接部及传输元件。主体包含多个输入输出端口。枢接部连接主体及连接头,用以改变连接头及主体之间的旋转角度。传输元件置于主体内,以电连接输入输出端口与连接头。枢接部包含二互相枢接的第一枢接板以及第二枢接板,第一枢接板的一端固定于主体,第二枢接板的一端固定于连接头。
本发明的另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含可拆卸式把手及主机。可拆卸式把手包含主体、连接头、枢接部及传输元件。主体包含多个输入输出端口。枢接部连接主体及连接头,用以改变连接头及主体之间的旋转角度。传输元件置于主体内,以电连接输入输出端口与连接头。主机包含连接槽,可拆卸式把手的连接头可拆卸地卡合连接槽。
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枢接部包含凸出部,且主机包含卡合部,于连接头卡合连接槽时,卡合部可活动地卡合凸出部,用以使拆卸式把手固定于主机。
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凸出部为棘轮,且卡合部包含卡榫,棘轮具有多个凹陷表面,卡榫卡合棘轮的任一凹陷表面,以固定枢接部的旋转角度。
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卡合部为套筒,于可拆卸式把手卡合至主机时,套筒可水平移动套住凸出部。
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卡合部为凸块,于可拆卸式把手卡合至主机时,凸块可水平移动而抵住凸出部。
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枢接部包含二互相枢接的第一枢接板以及第二枢接板,第一枢接板的一端固定于主体,第二枢接板的一端固定于连接头。
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传输线为软性扁平排线或软性印刷体电路板。
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连接头为通用串行总线接头、缆线接头或排线接头。
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可拆卸式把手为U字型、L字型或T字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可拆卸式把手的示意图;
图2为于图1中M区域的局部透视图;
图3A至图3D分别为于图2中主体与连接头于不同旋转角度的透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于可拆卸式把手及主机分离时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于可拆卸式把手及主机组合时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枢接部的旋转角度为90度时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P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7中凸出部及卡合部未套合时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10A为本发明再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10B为图10A中的卡合部、卡榫、棘轮及枢接部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电子装置
200:可拆卸式把手
210:主体
212:输入输出端口
212a:D-sub端子插槽
212b:高画质多媒体传输界面插槽
212c:RJ45网络插槽
212d:通用串行总线插槽
212e:音效连接孔
220:连接头
230:枢接部
231:第一枢接板
232:第二枢接板
233:凸出部
234:棘轮
236:凹陷表面
240:传输元件
242:导线
300:主机
320:连接槽
333:卡合部
333a:套筒
333b:凸块
334:卡榫
M:区域
P: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030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