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细脚棒束孢子实体生产的培养基及工业化培养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210300985.0 申请日: 2012-08-22
公开(公告)号: CN103621308A 公开(公告)日: 2014-03-12
发明(设计)人: 谭悠久;陈祝安;盖悦;王玉芹;孙长胜 申请(专利权)人: 上海泛亚生物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A01G1/04 分类号: A01G1/04;C05G1/00
代理公司: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代理人: 许亦琳;余明伟
地址: 201805 上海市*** 国省代码: 上海;3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细脚棒束 孢子 实体 生产 培养基 工业化 培养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细脚棒束孢子实体生产的培养基及工业化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细脚棒束孢(Isaria tenuipes),旧称细脚拟青霉(Paecilomyces tenuipes),为高雄山虫草(Coryceps takaomantana)的无性型。细脚棒束孢培养物具有免疫调节活性、抗肿瘤、降血糖、减少血脂中胆固醇含量、抑制皮肤炎症、预防和治疗外源化学物质的侵袭和病毒侵染、抗氧化、提高常压耐缺氧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

在自然条件下细脚棒束孢的寄主为鳞翅目幼虫或蛹,尽管该菌种为世界性分布,但分布数量并不多,大量采集存在困难。在中国、日本、韩国开展了细脚棒束孢的人工培养及其应用研究。陈祝安报道了细脚棒束孢培养性状(真菌学报,1989,8(3):214-220)。在日本和韩国,关于细脚棒束孢的研究,更多的侧重于以家蚕或其它昆虫为活体寄主进行人工培养(Sang-Duk Ji.Mycobiology,2011,39(3):158-163)。但活的家蚕或其他昆虫来源受地理和季节限制,且单一的家蚕价格昂贵,不适合大规模工业培养,因此也难以广泛应用于下游产品的开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公开了能够实现细脚棒束孢子实体培养的细脚棒束孢培养基和细脚棒束孢子实体工业化培养方法。本发明通过斜面培养基、摇瓶种子培养基、发酵罐种子培养基分别制备斜面孢子、一级种子、以及二级种子,同时以小麦或大麦为主料,以蚕蛹粉为辅料,采用蒸料罐蒸煮灭菌,将二级种子入蒸料罐,通过蒸料罐旋转混合均匀,然后采用自动分装机分装到培养盒内,再通过振动床将培养基振动平整,覆膜密封,移入培养室内进行固体发酵培养,控制培养过程中温度、光照、湿度、通风等条件,培养获得细脚棒束孢子实体,实现蒸煮、灭菌、培养一体化和自动化,适用于细脚棒束孢子实体的工业化生产。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细脚棒束孢子实体的工业化培养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菌种活化:将细脚棒束孢接种到斜面培养基上培养,获得斜面孢子,收集斜面孢子,制备孢子液;

2)种子液的制备:

A.一级种子液的制备:将上一步的孢子液接入摇瓶种子培养基进行培养,获得一级种子液;

B.二级种子液的制备:将上一步的一级种子液接入发酵罐种子培养基,发酵培养获得二级种子液;

3)固体发酵培养基的制备:将固体培养基原料加入蒸料罐内,灭菌,冷却,获得用于培养细脚棒束孢子实体的固体培养基;

4)将步骤2)制备的二级种子液加入步骤3)蒸料罐内的固体培养基中,通过蒸料罐旋转的方式,将固体培养基与种子液混合均匀,通过自动分装机分装至固体发酵培养盒,覆膜密封,通过振动床将培养盒内的培养基振动平整;

5)固体发酵:将步骤4)培养基振动平整的培养盒移入培养室,培养获得细脚棒束孢子实体。

较优的,步骤1)所述斜面培养基配方如下:

所述培养基配方中,马铃薯的处理方法是马铃薯沸水煮30min,纱布过滤,取滤液与其他组分混合;蝉蛹的处理方法是蝉蛹沸水煮30min,纱布过滤,取滤液与其他组分混合。

较优的,步骤1)斜面孢子的培养条件为:23~27℃,黑暗培养10~15天。

所述孢子液是用灭菌水洗脱斜面培养基上的斜面孢子获得。

较优的,步骤1)所述孢子液的浓度为106~107个孢子/ml。

较优的,步骤2)所述摇瓶种子培养基配方如下:

马铃薯    10~20wt%

蔗糖      1~2wt%

水        余量。

较优的,步骤2)中孢子液接入摇瓶种子培养基的接种量为5~10v/v%。

更优的,步骤2)一级种子的培养温度为23~27℃,转速为120~180rpm,培养36~48h。

较优的,步骤2)所述发酵罐种子培养基的配方如下:

较优的,步骤2)中一级种子接入发酵罐种子培养基的接种量为5~10v/v%。

较优的,二级种子的培养温度为23~27℃,通气量1.5~2.5vvm,搅拌速率200~300rpm,培养48~72小时。

较优的,步骤3)所述固体培养基配方为:小麦和/或大麦:蚕蛹粉:水的质量比为1~1.5:0.05~0.3:1~2.5。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泛亚生物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泛亚生物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009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