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联轴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00861.2 | 申请日: | 2006-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088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麻幸启 | 申请(专利权)人: | 麻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D3/221 | 分类号: | F16D3/221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雒运朴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联轴器 | ||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6年11月27日、申请号为200680036394.X、发明名称为“联轴器”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于汽车、航空器、船舶或产业机械等的动力传递部的联轴器(joint)。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一种滑动式等速联轴器,其具有:在内周面的圆周方向等分位置具备沿轴向延伸的轨道槽的外圈构件;在外周面的圆周方向等分位置具备沿轴向延伸的轨道槽的内圈构件;夹在内外圈构件的轨道槽之间的转矩传递部,转矩传递部由具备齿轮部的轴颈构件、和旋转自如地担载于轴颈构件的滚柱构成,滚柱收容于外圈构件的轨道槽,在内圈构件的轨道槽的底面设置齿轮部,并且使轴颈构件的齿轮部与内圈的齿轮部啮合,由此能够使轴颈构件相对于内圈倾斜”(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2000-27881号公报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联轴器除了外圈构件及内圈构件之外,还具备转矩传递部。转矩传递部由具备齿轮部的轴颈构件、和旋转自如地担载于轴颈构件的滚柱构成。另外,轴颈构件的齿轮部经过与内圈的齿轮部啮合的制造工序。
这样,上述联轴器在构件数多这一方面、和在制造阶段需要经过麻烦的啮合工序这一方面存在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解决上述各问题的联轴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联轴器,具备:
多个球体(例如,图1的符号29a~29d);
在头部(例如,图2的符号21)的侧面形成有承接所述各球体的半球状凹陷部(例如,图2的符号22a~22d)、且圆柱状筒体部(例如,图2的符号24)通过颈部(例如,图2的符号23)位于该头部上的构件(例如,图1的符号20);和
衬套(例如,图1的符号10),其具有收容所述构件的收容部(例如,图1的符号17)和与该收容部一体地形成且收容由所述各凹陷部承接的球体的多个长槽(例如,图2的符号12a~12d)。
所述构件与连结于所述衬套的其他衬套(例如,图1的符号10)一体形成。即,所述构件构成所述其他衬套的一部分也可。
或者,所述构件跨在两个衬套(例如,图6的符号10、10’)之间收容也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所述构件具有凹陷部,该凹陷部承接在所述衬套的各长槽中收容的球体和在连结于所述衬套的其他衬套中收容的球体。
所述长槽的底部的开口部分比中央部分浅(例如,形成为图4的符号12a~12d所示的形状)。其结果,利用该开口部分停留球体,因此,构件和衬套在使用中不易脱落。
所述衬套和连结于该衬套的轴利用螺合连结(例如,形成为图9的符号34的结构)。所述情况尤其可以优选使用于联轴器主体小型的情况中。
还有,考虑各球体的耐久性,所述各球体的直径在所述筒体部的直径的大致1/4~1/8的范围即可。若设在该范围内,则在联轴器的使用时,对各球体施加的应力不会过度到对耐久性产生影响的程度。
另外,可以使所述联轴器具备防止部,该防止部防止所述构件和所述衬套相互脱落。防止部的类型有几种,但可以根据所述衬套的长槽的底面和衬套的外侧壁之间的壁厚选择采用哪一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联轴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内衬套20的侧视图及球体承接部22a的附近的放大图。
图3是图1的外衬套10的侧视图及剖面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外衬套10的剖面图、侧视图及表示连结外衬套10和内衬套20的状态的图。
图5是图3的变形例。
图6是表示通过安装有多个球体的一个连结构件20连接两个外衬套10、10’的类型的联轴器的图。
图7是图3所示的类型的外衬套10的加工工序的说明图。
图8是防止球体从球体承接部脱落的罩60的俯视图及侧视图。
图9是表示在各种尺寸的联轴器上安装轴30、40的形式的图。
图10是表示图1的变形例的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各构件的组装原理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图2的变形例的图。
图中:10、10’-外衬套;20-内衬套;29-球体;30、40-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联轴器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所示的联轴器大致分为以下说明的外衬套10、内衬套20、球体29a~29d、轴30、4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麻电子工业株式会社,未经麻电子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0086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