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稻麦秸秆即时回收发酵饲料化利用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99916.2 | 申请日: | 2012-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052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顾洪如;丁成龙;李健;杨杰;冯国兴;潘孝青;邵乐;李晟;秦枫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23K1/14 | 分类号: | A23K1/14;A23N17/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张素卿 |
地址: | 210095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种稻 麦秸 即时 回收 发酵饲料 利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稻麦秸秆即时回收发酵饲料化利用的方法,属于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种植业的规模化发展和农村厨房清洁能源使用的普及,农民失去了对秸秆废弃物收集、利用的主动性,大量农作物秸秆废弃物在收割季节产生后被集中焚烧,政府部门虽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动用包括卫星气象监控、责任到田头等等技术、行政手段严查秸秆焚烧,但仍屡禁不止,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同时又给交通、民航带来安全隐患。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稻、麦秸秆利用价值不高,并且影响下季作物耕作。由于种植机械和农村清洁能源的广泛使用,秸秆资源失去原有的利用价值,废弃田中,妨碍了农田复耕;同时,粮食收获后作物秸秆集中大量产生,不能迅速回收利用,其营养成分即迅速降低,饲用价值显著降低,从而抑制了农户对秸秆的回收积极性。
2、现有稻、麦秸秆利用方式少,成本投入大,技术要求复杂。现有的秸秆利用方式主要集中在秸秆发电、制板、气化等集中工厂化利用方式,先期投入大、运行成本高,且技术复杂,不利于被广大农民群众接受和使用。
3、稻、麦秸秆产生特点,不利于现有工厂化利用方式。现有的秸秆利用技术需要保证长期、稳定的秸秆资源供应,仓储成本低;而秸秆产生相对分散,密度低、体积大,收集、运输、仓储成本高,并有极强的季节性,不利于全年利用和低成本利用,抑制了秸秆收购、利用企业的积极性。
4、稻、麦秸秆饲料化利用存在难点。由于稻、麦秸秆在收获季节集中产生,如果不能及时收获利用,其中的可溶性糖含量会在最初3-5天急剧下降,营养价值迅速降低,从而使饲用价值急剧降低。
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对稻、麦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步伐。由此可见,研制一种稻、麦秸秆的简易、低成本、快速收集、资源化利用装置十分必要。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实现秸秆的简易、低成本、快速收集、资源化利用,研究一种稻、麦秸秆即时回收、发酵饲料化利用装置并得到应用。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稻麦秸秆即时回收发酵饲料化利用装置设计:
包括农用拖拉机、秸秆捆包机、秸秆青贮发酵液自动喷洒装置和包膜机,其中
农用拖拉机通过传动轴与秸秆捆包机相连,秸秆捆包机包括捡拾机构、卷压滚筒机构、扎线机构和放捆机构,与农用拖拉机相连一侧设有发酵液投放口,另一侧设有秸秆包投放口;
所述秸秆青贮发酵液自动喷洒装置由青贮发酵液储存罐、高压连接管、水泵开关、直流水泵、雾化喷头构成,青贮发酵液储存罐用镀锌钢管焊接的钢架固定于拖拉机上,罐内存放用于秸秆青贮的发酵液,其底部开口通过高压连接管与直流水泵相连;直流水泵出水口连接长度为1-1.5m高压连接管,其末端60cm管线水平设置于秸秆捆包机发酵液投放口上方,每隔20cm安装一个雾化喷头;水泵开关一头通过电线与拖拉机蓄电池相连,另一头通过电线与直流水泵相连,控制直流水泵开关。
所述装置的操作方法,包括:
当轮式拖拉机启动行驶时,打开水泵开关,蓄电池对直流水泵供电,水泵工作将青贮发酵液储存罐中的发酵液加压,通过高压连接管输送到雾化喷头,由秸秆捆包机发酵液投放口喷入;
与此同时,拖拉机启动运行,通过传动轴驱动秸秆捆包机收集、卷包秸秆,秸秆在捆包机内部逐步卷包变大,由发酵液投放口进入的青贮发酵液均匀喷洒于逐渐变大的秸秆捆上,从而使秸秆捆中青贮发酵液分布均匀;当秸秆捆直径达到50cm,秸秆捆包机发出提示蜂鸣声,此时停住拖拉机,同时关闭水泵开关,停止对秸秆捆喷洒发酵液,手动调整拖拉机动力驱动捆包机扎线机构、放捆机构工作,将捆扎好并均匀接种青贮发酵液的的秸秆捆由秸秆包投放口投出;
秸秆捆投放完毕后,手动调整拖拉机动力至驱动捆包机的捡拾机构、卷压滚筒机构运转档位,开动拖拉机继续行驶,同时打开水泵开关,继续向捆包机内喷洒发酵液,如此循环工作,实现秸秆捆包和青贮发酵液均匀喷洒的同步机械化操作;
秸秆捆包机打捆完成后,在2-3小时内用包膜机完成包膜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9991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