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综合油膜轴承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99650.1 | 申请日: | 2012-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540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梅;王尧;黄庆学;赵春江;康建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13/04 | 分类号: | G01M13/04 |
代理公司: | 太原市科瑞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4101 | 代理人: | 王思俊 |
地址: | 030024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综合 油膜 轴承 试验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膜轴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综合油膜轴承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油膜轴承是以油膜轴承油为润滑介质、以流体润滑原理为机理、以转轴自身动力将润滑油带入楔形间隙形成压力油膜承受外载的滑动轴承。油膜轴承在运转中避免了金属件之间的摩擦和磨损,摩擦阻力小、运转效率高,在精度安装高的重大机械设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因其对油路结构的设计要求极高,常会因油路设计不良造成供油不足,使金属件直接接触产生摩擦和磨损,以致产生烧伤。因此,有必要对油膜轴承试验装置的油路结构设计加以改进与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综合油膜轴承试验装置,其油路结构可有效地克服供油不畅的缺陷,适合于开展对各种不同工况的油膜轴承润滑理论、试验测试及延长寿命等技术研究及产品企业标准的制定。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其构造特征是如图1所示,由左至右依次排列有左侧静-动压油膜轴承Ⅰ、简称左轴承、中间试验动压油膜轴承Ⅱ、简称中轴承、右侧静-动压止推油膜轴承Ⅲ、简称右轴承,在轴承孔内安装有轴Ⅳ,通过联轴器Ⅴ与直流电机Ⅵ相联接,左、右轴承Ⅰ、Ⅲ安装在试验台机座上,中轴承Ⅱ悬挂在轴Ⅳ上。
所述左轴承Ⅰ的构造是在其轴承座1的轴孔内安装有由轴承钢套和巴氏合金浇铸层组成的轴承衬套2,在轴承座1的左右两端分别安装有左右端盖3、4;轴承座1的油路结构是如图2、3所示,在其垂直中心线的上下顶点处分别开设有动压入油孔9和静压入油孔10,在其左右两端部的轴孔内开设有环形的左右油槽16、16',左右油槽的底端分别与左右回油孔17、17'连通,在轴承座1的顶部开设有吊耳螺纹孔15,底部开设有静压入油口18、自定位装置加工槽12、自定位装置定位孔13及通孔14,在前后端面开设有螺纹孔11;轴承衬套2的油路结构是如图4所示,在垂直中心线的上部开设有动压入油孔19及动压油腔20,下部开设有静压入油孔21及静压油腔22;左右端盖3、4的油路结构是如图5所示,在端盖的轴孔内表面上开设有环形的左右油槽23、24分别与左右回油孔26、25相连通。
所述中轴承Ⅱ的构造是在其轴承座5的轴孔内安装有由轴承钢套和巴氏合金浇铸层组成的轴承衬套6,在轴承座5的左右两端分别安装有左右端盖7、8;轴承座5的油路结构是如图6、7所示,在水平中心线的左右顶点处分别开设有动压入油孔27、27',在其左右两端部的轴孔内分别开设有环形的左右油槽30、30',左右油槽的底端与左右回油孔32、32'及回油孔29、29'连通,轴承座5顶部开设有传感器引线加工槽31,在轴承座5的后端面开设有与前端面一样的回油孔及端盖螺纹孔28;轴承衬套(6)的油路结构是如图8所示,在径向水平中心线的前后顶点处分别开设有动压入油孔33、33'及动压油腔34、34';左右端盖7、8的油路结构是如图9所示,在端盖的轴孔内表面上分别开设有环形的左右油槽35、36和连接左右油槽的通孔38及右回油孔37相连通。
所述右轴承Ⅲ的构造参见申请专利号为:201220359619.8的专利申请。
本发明优点及积极效果是:
①左、右轴承Ⅰ、Ⅲ均设有静压油路结构,该特征能保证轴Ⅳ在启动、制动和轴速较低时,能够形成必要的润滑油膜承受外载,以保证轴Ⅳ在转动时不会发生金属件的摩擦。
②可根据不同受载、不同转速以及所需油膜轴承油的流量来控制各个回油孔的开启,能有效控制润滑油回油的顺畅,不至于产生溢油现象。
因此本发明通过对轴承系统油路结构的设计,有效改善了因油路设计不良、供油不畅而造成轴承烧伤与磨损失效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布置简图;
图2为左轴承轴承座主视半剖视图;
图3为图2中左视A—A截面剖视图;
图4为左轴承轴承衬套剖视图;
图5为左轴承的左端盖剖视图;
图6为中轴承轴承座主视半剖视图;
图7为图6的左视全剖视图;
图8为中轴承轴承衬套剖视图;
图9为中轴承的左端盖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科技大学,未经太原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996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活塞式发动机中的气体交换阀的控制装置
- 下一篇:易清洁人造革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