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钻孔护壁法进行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静压施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90090.3 | 申请日: | 2012-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671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发明(设计)人: | 高喜山;付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喜山 |
主分类号: | E02D7/20 | 分类号: | E02D7/2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东方专利事务所 23118 | 代理人: | 陈晓光 |
地址: | 150036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钻孔 护壁 进行 预应力 混凝土 静压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钻孔护壁法进行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静压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引进预应力钢筋砼管桩以来,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市政、桥梁、港口、公路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管桩施工主要有两种方法:锤击法、静压法。锤击法穿透力较强,但当桩端落于砂层时,同等桩长较静压法单桩承载力低。静压法因其施工过程中对桩底基土压实,桩侧基土挤密的“挤土效应|”获得较高的承载能力和较高的经济性。截止目前,静压管桩可用于杂填土、粘土、砂土、风化岩等地质条件。
在一般杂填土、粘土、稍密或中密状态的砂层比较容易压入,但遇到密实的中粗砂、砾砂,圆砾层、风化岩层时,常规压桩法很难穿透或压入。最近几年,对在以上地质状况下工程施工中,先后采用了引孔法、中掘法等多种辅助方法,但效果均不理想,压入深度无法满足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钻孔护壁法使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能够穿透或进入坚硬土层静压施工方法。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钻孔护壁法进行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静压施工方法,本方法首先测设桩点,在压桩之前先用长螺旋钻机钻孔,然后向孔内压灌粘土水泥砂浆护壁,再清理桩孔周围浮土,压机就位压桩并经复压成桩。
所述的用钻孔护壁法进行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静压施工方法,所述的钻孔是桩点测设完成后,先用长螺旋钻机钻孔,孔径为预应力管桩直径+100mm;钻孔深度为孔底高出设计桩底标高0.3m——0.6m,所述的钻孔深度根据桩端持力层类型、密实程度进行调整。
所述的用钻孔护壁法进行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静压施工方法,所述的压灌流态粘土水泥砂浆是钻孔至预定深度后,用砼输送泵从钻杆中心压灌流态粘土水泥砂浆,粘土水泥砂浆具有一定的可以用泵输送的流动性和粘稠度;所述的粘土水泥砂浆中的粘土和中砂的重量比为1:0.8—1.2,并掺入15%--20%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所述的用钻孔护壁法进行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静压施工方法,所述的压桩是在泥浆压灌完成后,移走桩机,清理干净钻出的土方;静压机就位,开始压入管桩,泥浆一部分被挤入桩周土体,一部分将从管芯及管侧向外返出;将管桩桩端送至引孔底部后,加大压力值,将桩端压入原土层,达到设计终压值后,反复复压4—5次,保证端部的承载力,成桩。
有益效果:
1.本发明在泥浆中加入粘土保证了浆液具有一定的粘稠度,防止了周围土体塌落和泥浆中砂子沉淀,同时具有流动性,保证了管桩压入过程中,泥浆能从桩芯及桩周反出。
2.本发明加入砂子保证了泵送压灌过程中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及增强了形成的水泥混凝土的强度;加入水泥使粘土、砂形成粘土水泥砂浆,成桩后,桩周的粘土水泥砂浆凝固,与预应力管桩形成复合桩体,增加了桩的侧阻力。
3.本发明解决了静压管桩遇坚硬土层无法进入或贯穿的难题,能将桩端送入承载力较高的土层,发挥静压预应力管桩端承载力大的特点,又能保证设计的有效桩长,同时桩侧的水泥土与管桩形成复合桩,加大桩身侧阻力,有效提高桩的整体承载能力。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用钻孔护壁法进行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静压施工方法,本方法首先测设桩点,在压桩之前先用长螺旋钻机钻孔,然后向孔内压灌粘土水泥砂浆护壁,再清理桩孔周围浮土,压机就位压桩并经复压成桩。
所述的用钻孔护壁法进行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静压施工方法,所述的钻孔是桩点测设完成后,先用长螺旋钻机钻孔,孔径为预应力管桩直径+100mm;钻孔深度为孔底高出设计桩底标高0.3m——0.6m,所述的钻孔深度根据桩端持力层类型、密实程度进行调整。
所述的用钻孔护壁法进行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静压施工方法,所述的压灌流态粘土水泥砂浆是钻孔至预定深度后,用砼输送泵从钻杆中心压灌流态粘土水泥砂浆,粘土水泥砂浆具有一定的可以用泵输送的流动性和粘稠度;所述的粘土水泥砂浆中的粘土和中砂的重量比为1:0.8—1.2,并掺入15%--20%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喜山,未经高喜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9009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