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电离室累积式壤中氡气测量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89100.1 | 申请日: | 2012-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682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发明(设计)人: | 周伟;薛向明;周建斌;张东升;方方;张炜;朱星;王敏;刘易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62 | 分类号: | G01N27/6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59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离室 累积 式壤中 氡气 测量方法 | ||
技术领域
针对煤炭资源安全开采、铀矿资源探测和地质构造勘查等领域中迫切需要提高壤中氡气测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上的缺陷,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双电离室累积式壤中氡气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壤中氡气测量,始于上世纪初叶的地质工作,近60年来已经在煤炭资源安全开采、铀矿资源探测和地质构造勘查等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此外,在环境放性射评价领域,居家环境中空气氡浓度指标检测和建筑物地基壤中氡浓度指标检测等,也都需要进行氡气测量。
现有的壤中氡气测量方法主要包括:瞬时抽气、静电累积、α径迹和热释光等。这些氡气测量方法在工作的稳定性、一致性和智能化程度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缺陷。此外,由于地表氡气析出量非常微弱,目前的主要α杯累积氡气测量方法不能克服α杯埋入土壤后携带进入氡气测量装置中的湿气对测量精度和稳定性的影响。同时,该方法采用金属铜针作为探测器也大大降低了探测效率和工作稳定性,也不能区分氡气及其子体核素。而瞬时抽气测量法虽然能够进行核素区分,但是测量数据只能反映该测量时刻点的氡气浓度,不能反映出土壤中长时间累积后氡气平衡的特征信息,测量数据难于后期综合解释。另外,瞬时抽气测量法单个测量点的时间较长,也降低了实际工作效率。而双电离室累积式壤中氡气测量方法既具备累积式氡气测量方法在工作效率上优势,也具备瞬时抽气式氡气测量方法氡气及其字体核素区分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实现一种双电离室累积式壤中氡气测量方法。该方法克服了现有累积式壤中测氡方法在稳定性和一致性上的诸多缺陷,实现氡气及其子体的定性和定量测量,进而满足煤炭资源安全开采、铀矿资源探测和地质构造勘查等领域对壤中氡气测量的迫切需求。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双电离室累积式壤中氡气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选择测点,将氡气收集器埋于土壤中;
B、当土壤中的氡气在收集器中累积达到平衡时,取出收集器放入氡气测量装置中并启动测量;
C、氡气测量装置测量收集器中累积的氡气及其子体衰变产生的α粒子,测量完成后将测量结果送到现场数据处理终端;
D、现场数据处理终端对测量结果进行显示和存储等处理后,再上传至计算机处理系统;
E、计算机处理系统对测量结果作进一步的绘图等处理。
按照本发明所提供的双电离室累积式壤中氡气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氡气测量装置的收集电离室采用螺纹卡口,既可以旋开放入氡气收集器,又可以拧紧保证在测量时与外界空气的隔绝。
按照本发明所提供的双电离室累积式壤中氡气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氡气测量装置在收集电离室和测量电离室之间风机抽气的形式,将收集电离室中氡气收集器累积的氡气及其子体衰变产生的α粒子抽入测量电离室中进行测量。
按照本发明所提供的双电离室累积式壤中氡气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氡气测量装置在收集电离室和测量电离室之间加入了干燥剂,以消除氡气收集器在土壤中累积的湿气。
按照本发明所提供的双电离室累积式壤中氡气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氡气测量装置在收集电离室和测量电离室之间加入的干燥剂在进气端和出气端放置了海绵滤膜,以避免风机抽气过程中将氡气收集器上细小的泥土颗粒抽入测量电离室中。
按照本发明所提供的双电离室累积式壤中氡气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氡气测量装置的测量电离室中包含了探测器和前置信号处理电路。
按照本发明所提供的双电离室累积式壤中氡气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现场数据处理终端和计算机处理系统之间采用USB口进行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双电离室累积式壤中氡气测量方法的系统原理框图。
图2为现场数据处理终端功能接口连接图。
图3为氡气测量装置内部结构效果图。其中,1、收集电离室密封盖把手;2、收集电离室;3、液晶显示屏;4、风机;5、功能电路板;6、电池;7、测量电离室。
图4为氡气测量装置外观效果图。其中,8、收集电离室密封盖;9、功能按键;10、氡气测量装置提手;11、干燥剂;12;电源开关。
具体实现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理工大学,未经成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8910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