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磁熔加热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86563.2 | 申请日: | 2012-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853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1 |
发明(设计)人: | 李维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熔之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74 | 分类号: | B29C45/74;B29C45/62;B29C45/60;H05B6/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1 | 代理人: | 皋吉甫 |
地址: | 300247 天津市滨海***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热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磁加热领域,特别是一种磁熔加热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国产及国外进口的塑机(注塑机、挤出机、吹塑机),都是采用传统的接触型电阻来加热的,即用电阻丝缠绕的直热式电加热器。
用传统的加热圈有很多缺点:首先加热圈向周围空气散热会有大量的热量在外部空间损失,形成电能的浪费,而且还会影响环境温度,周围温度太高会存在不安全的因素,对周围工作人员不利;另外,这种传统的加热方式是通过接触传递的,影响加热效率,平均只有30%-70%的效能能够利用,并且还容易造成钢质机筒周围加热不均匀;以及加热圈在高温及热交变中,寿命是有限的,容易失效而需要更换。
并且,由于上述加热方式,是利用接触热传导,来使塑料原料受热融化,故此,机筒必须使用金属材质来制造。又由于机筒内壁要受到塑胶颗粒以及金属螺杆的摩擦,故此要用高硬度的工具钢来制造机筒,某些型号的塑机,还需要在机筒内壁浇铸双合金层,来强化耐磨及耐腐蚀的功能。机筒的材料,以及制造过程,会消耗大量钢材,并消耗大量的能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使塑机节能,采用了电磁感应的加热方式,即“磁熔”加热,通过对塑机加热方式及钢质机筒进行改进,可以解决现有塑机存在的电能浪费,以及能减轻重量、减少钢材使用的技术问题。
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提供一种磁熔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依次包括金属螺杆,陶瓷机筒,不锈钢支撑筒,陶瓷纤维隔热层,磁熔线缆以及磁熔电控箱,所述不锈钢支撑筒支撑陶瓷料筒。
进一步地,所述陶瓷纤维隔热层为单层包覆或多层包覆,可通过该隔热层的厚度来调节磁场的深度。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螺杆的材质为工具钢。
进一步地,所述螺杆的直径根据陶瓷机筒的厚度来定,当所述机筒壁厚为20-25mm时,螺杆直径为30mm左右,其直径随着所述机筒壁厚的增加而增加,当所述机筒壁厚达到50-60mm时,所述螺杆直径达到200mm左右。
进一步地,所述磁熔电控箱连接至磁熔线缆,用来控制磁熔线缆中的电流强度。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注塑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机的加热系统为磁熔加热系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特种陶瓷替代钢质机筒,并用磁熔加热系统,采用无接触电磁感应加热的方式,热量直接产生在钢质螺杆上,机筒内部加热均匀,升温降温迅速,能产生大约95%的效能,并且运行部分处在低温中因此无寿命的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注塑机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磁熔加热系统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磁熔加热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为现有技术中注塑机整体结构示意图,卧式注塑机包括机身1,液压系统电机2,合模油缸3,固定模板4,合模机构5,拉杆6,移动模板7,成型模具8,固定模板9,机筒、螺杆和电加热装置10,料斗11,螺杆用减速箱12,驱动螺杆电动机13,注射用油缸14,计量装置15,注射移动油缸16,操作台17。由于现有技术中采用的是电加热装置,由电阻丝包裹在钢质机筒的外壁,通过电阻丝本身产生高温,然后热量再慢慢地从钢质机筒的外表面高温传到到钢质机筒的中心低温区,将塑料原料加热至塑化温度,再由钢质螺杆将塑胶射出,进入模具,冷却后制成塑料制品。这样的话造成了很多缺点(在背景技术中已经详述)。
本发明采用电磁感应的加热方式,即“磁熔”加热,用磁熔加热系统替代原有的电加热装置。
图2是本发明中磁熔加热系统的横截面示意图(替代图1中的10部分)。参见图2,该磁熔加热系统依次包括金属螺杆18,陶瓷机筒19,不锈钢支撑筒20,陶瓷纤维隔热层21,磁熔线缆22。参见附图3,该系统还包括磁熔电控箱23,连接磁熔线缆22,用于控制功率输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熔之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天津熔之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865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