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档案RFID管理标签EPC数据存储区的编码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72377.3 | 申请日: | 2012-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314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刘镕畅;刘永;邱义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镕畅 |
主分类号: | G06K19/06 | 分类号: | G06K19/06;G06K19/07;G06Q10/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档案 rfid 管理 标签 epc 数据 存储 编码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方法发明是RFID射频读卡技术在档案中的应用,广泛适用于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背景技术
人们总是希望在需要一份资料的时候,能快速的查找到它,但在档案管理馆、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处,经常可以看到管理人员为找到需要的资料焦急而忙碌。
长久以来这个问题一直使档案资料管理人员费劲了脑筋。目前国内档案馆主要运用档号和条形码标记形式用于内部的排架和定位。在实物档案的物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是档号和条形码。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存在档案数量冗余、查询、盘点困难、处理时间长等低效率现象,而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RFID技术的引入将彻底改变人们对档案管理活动的认识。
RFID技术极大地增强了管理者对库区存储物品的信息收集、交换与跟踪能力。
管理者无需打开档案盒,只需将粘有RFID标签的档案盒在阅读器前经过,就可以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出盒内档案的具体名目、数量、档案摘要等信息,缩减了管理者的作业环节,提高了作业效率,从而有助于管理者实施库存档案的动态化管理。
RFID技术虽然能够解决手工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RFID标签的EPC数据存储区,没有一个统一的数据结构定义方法,各种标准和方法使的档案的应用局限性,单一性,档案是人类的财富,是为社会服务的,本方法是通过对RFID标签EPC数据存储区的数据规范管理,建立了一套完整的RFID标签数据体系,实现档案的全社会检索、查阅和共享。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档案RFID管理标签的EPC数据存储区的编码方法,RFID在档案管理上具有非接触式数据采集、快速扫描、一次性数据处理量大、标签信息容量大、使用寿命长,可重复使用、安全性高、抗污染性能强、体积小型化、穿透无屏障阅读和EAS防盗等优点。
RFID技术在档案管理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众多RFID生产厂家纷纷推出RFID技术在档案管理上的应用系统,每个厂家使用RFID标签的EPC数据存储区作为识别档案卷宗的代码,在本单位档案管理中具备了唯一性,但是由于编码是用户自定义,存在随机性、缺乏共享性,各档案管理单位之间的档案信息不能在一个共享平台上使用,大大降低了档案的使用效率。
本发明方法实现了档案RFID管理统一编码的需求,具体方法步骤如下:确定档案卷宗的属性, 针对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将档案卷宗归纳为以下几个重要属性:档案的归属行政特性、档案RFID标签的类型、档案卷宗卷内信息。根据RFID标签EPC数据存储区的容量大小,划分出与档案卷宗属性相对应的数据存储区域,如图1所示。
档案的归属行政特性采用根据GB 11714—1997《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编制规则》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规定,编制的全国统一的组织机构代码识别标识码作为档案的行政特性代码区,占用8位16进制表示,字母占用2个16进制位,数字使用一个16进制位来表示。
档案RFID标签的类型使用一个字节代表RFID标签的类型代码区。就是档案卷宗的RFID标签码。档案RFID管理的标签EPC数据存储区的编码方法给档案卷宗唯一的EPC码,使档案卷宗具有像身份证号码,这样就可以使档案卷宗信息在众多的共享平台上查询和信息共享。
附图说明
图1 RFID标签的数据结构组成。
图2 档案的行政特性代码区示意。
图3 档案RFID标签代码区示意图。
图4 档案卷宗信息代码区示意。
具体实施方式
一个典型的应用案例介绍,江苏省南京溧水县国土资源局档案库房的一本实体卷宗,行业为行政,单位为溧水县国土资源局,该卷宗已经粘贴了RFID标签,该卷宗的全宗号为01目录号为25分类号为23卷宗号19,年度2001,保管期限为永久,密级为内部,根据这些内容给这本档案卷宗进行RFID标签的EPC数据存储区分配一个编号。根据本发明办法,对这本实体卷宗进行编码。提取档案的属性行政区域为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机构代码为013089737,标签的类型为档案卷宗编码为1,档案的卷宗信息如下表所示。
档案卷宗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镕畅,未经刘镕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7237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