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遮阳板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68804.0 | 申请日: | 2012-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566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发明(设计)人: | 刘明卓;张立玲;肖介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3/02 | 分类号: | B60J3/02;B60R16/033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黄灿;吕品 |
地址: | 10002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遮阳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一般车辆上与窗或挡风玻璃结合的防眩装备,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遮阳板。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遮阳板是现代汽车内饰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汽车遮阳装置,在阳光照射强烈的时候,将遮阳板翻下来可以遮挡住强烈的光线,为驾驶员安全驾驶提供了保障。
目前大多数车辆的遮阳板均为单独板结构,通过在顶棚上的固定挂钩可以向下翻转,在侧面光线照射时,可将遮阳板从车内一侧的挂钩处摘下来向车门侧旋转一定的角度来遮挡侧向的阳光,这时虽然可以遮挡车门侧的阳光,但不能遮挡前挡玻璃的阳光,当汽车拐弯处或行使于盘桥道路上时,阳光会从前侧、车门侧等不同的角度照射进驾驶室,此时仅将遮阳板翻转至正向或侧向都不足以挡住照射进来的光线,这就为驾驶员的行车安全埋下了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对驾驶员正面和侧面的阳光进行全面的遮挡的汽车遮阳板。
本发明的汽车遮阳板,包括:
用于遮挡前挡玻璃透射阳光的第一板体;
用于遮挡车门侧透射阳光的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可相对旋转的连接在一起。
本发明的汽车遮阳板,其中,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通过铰链可相对旋转的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可相对旋转的角度最大为150度。
本发明的汽车遮阳板,其中,所述第一板体的面对所述前挡玻璃的正面设置有太阳能吸收板,所述第一板体的内部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所述太阳能吸收板与所述太阳能电池电连接,用以为所述太阳能电池充电。
本发明的汽车遮阳板,其中,所述第一板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内设置有第一幕布,所述第一幕布可由所述第一腔室伸出以增大遮挡面积。
本发明的汽车遮阳板,其中,所述第二板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二腔室,所述第二腔室内设置有第二幕布,所述第二幕布可由所述第二腔室伸出以增大遮挡面积。
本发明的汽车遮阳板,其中,所述第一幕布包括第一伸出端以及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腔室内部,所述第一伸出端上设置有用于与玻璃边框吸附以固定所述第一幕布的第一吸盘。
本发明的汽车遮阳板,其中,所述第一腔室内设置有可旋转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幕布缠绕于所述第一转轴上,所述第一幕布的第一连接端固定于所述第一转轴上,所述第一伸出端由所述第一腔室伸出。
本发明的汽车遮阳板,其中,所述第一腔室内设置有用于向所述第一转轴提供预扭转力的第一拉簧,所述第一拉簧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腔室的内壁,所述第一拉簧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转轴上。
本发明的汽车遮阳板,其中,所述第二幕布包括第二伸出端以及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腔室内部,所述第二伸出端上设置有用于与玻璃边框吸附以固定所述第二幕布的第二吸盘。
本发明的汽车遮阳板,其中,所述第二腔室内设置有可旋转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幕布缠绕于所述第二转轴上,所述第二幕布的第二连接端固定于所述第二转轴上,所述第二伸出端由所述第二腔室伸出,所述第二腔室内设置有用于向所述第二转轴提供预扭转力的第二拉簧,所述第二拉簧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腔室的内壁,所述第二拉簧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转轴上。
本发明创造采用折叠式遮阳板设计,可以同时遮挡住来自正向和侧向的太阳光,确保驾驶员和乘员在日光照射较强的环境下可以安全行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汽车遮阳板的结构示意图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汽车遮阳板的结构示意图的右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汽车遮阳板的结构示意图的左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汽车遮阳板在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发明的汽车遮阳板,包括,
用于遮挡前挡玻璃透射阳光的刚性的第一板体1;
用于遮挡车门侧透射阳光的刚性的第二板体2,与第一板体1可相对旋转的连接在一起。
当本发明的汽车遮阳板使用时,将第一板体1放置于前挡玻璃后侧,将第二板体2放置于车门玻璃的后侧,调整第一板体1与第二板体2之间的角度,使第一板体1紧贴于前挡玻璃上,第二板体紧贴于车门玻璃上,这样就可以同时遮挡住来自正向和侧向的太阳光,确保驾驶员和乘员在日光照射较强的环境下安全行驶。
本实施例的汽车遮阳板由塑料、金属或纸板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688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