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煤气柜密封装置的加力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66062.8 | 申请日: | 2012-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590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发明(设计)人: | 夏志煌;刘斌奇;张文凤;黄永红;付重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B1/04 | 分类号: | F17B1/04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煤气 密封 装置 加力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煤气柜密封装置的加力机构。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煤气柜工程中,为防止煤气泄漏,都会安装一种煤气柜密封装置。如图1所示,密封装置由密封橡胶10、帆布一12及其他组件组成,安装于活塞本体1和煤气柜筒体侧板8之间的环形油沟中,环形油沟中设有密封油5并保持一定液位高度来密封煤气。若干层密封橡胶10沿煤气柜筒体圆周方向周向安装,并由周向均布的密封橡胶夹持装置11固定以保持整体性,同时通过近千组密封橡胶悬挂机构6悬挂在活塞本体1上。密封装置的水平加力机构由配重2、杠杆3、钢丝绳4、钢丝绳卡6、弹簧板9和压杆13组成,数百组水平加力机构将密封橡胶10压紧在煤气柜筒体侧板8上;密封橡胶10通过帆布一12与活塞本体1实现软连接,以保证密封橡胶10在水平加力机构作用下一直紧贴煤气柜筒体侧板8,并能适应煤气柜筒体侧板8的变形和活塞本体1的平动,减少密封油5的泄漏量并保证液柱密封的安全。
由于水平加力机构的钢丝绳有数百组,数量多且安装时难以做到全部完全紧固、在密封油5中钢丝绳存在振动且润滑太好等原因,现有水平加力机构中的钢丝绳4为单绳,受力大时,钢丝绳4可能断开或者和钢丝绳卡7有时脱开失效,导致密封油5泄漏量太大不能维持液封高度。由于密封油5深度一般为2米左右,工作人员无法进入活塞油沟捞起钢丝绳4并重新紧固。因此,钢丝绳4和钢丝绳卡7一旦脱开失效,煤气柜无法安全运行且无法维护,不得不停产检修。此外,由于水平加力机构由近百组,因此所需要的配置中2也有近百组,仅配重一项的总质量就有数吨,因此,该加力机构吨位重、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煤气柜密封装置的加力机构,可有效防止钢丝绳卡失效后密封装置加力机构无法维护导致的停产问题,同时可有效防止弹簧压紧装置失效所导致的停产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煤气柜密封装置加力机构,主要包括设置在活塞本体顶部上的杠杆、配重和位于活塞本体和煤气柜筒体侧板之间的油沟中的滑轮悬挂部分;其中,位于活塞本体上方的杠杆一端连接配重;密封橡胶悬挂机构的支撑臂固定在活塞本体的中部,悬挂端向下与密封橡胶连接;密封橡胶下端通过帆布一与活塞本体软连接;密封橡胶的外侧靠紧煤气柜筒体侧壁,内侧固定在密封橡胶加持装置上,密封橡胶加持装置的内侧与压杆外侧端铰接,压杆的内侧端铰接在弹簧板下端;弹簧板上端的内侧点铰接在活塞本体上;其特征在于:
弹簧板上端的外侧点上设置动滑轮;钢丝绳一端固定在活塞本体的顶部,向下绕过动滑轮后另一端向上固定在杠杆另一端上。
按上述技术方案,钢丝绳两固定端均采用多个钢丝绳卡固定。
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煤气柜密封装置加力机构沿煤气柜圆周方向均匀间隔设置。
按上述技术方案,密封橡胶沿煤气柜圆周方向安装,并由圆周方向均匀间隔设置的密封橡胶夹持装置固定,同时通过密封橡胶悬挂机构悬挂在活塞本体上。
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钢丝绳卡均位于油沟中的密封油液面之上;密封油液面位于密封橡胶悬挂机构之上。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在密封装置的加力机构中引入滑轮,通过滑轮的换向,可以将钢丝绳接头移到密封油上方的活塞结构易于观察和维护处,彻底解决钢丝绳卡脱落后无法维护的问题;同时由于钢丝绳为双绳,受力较小,大力延长了钢丝绳寿命;最后同时由于动滑轮可以省力一半,从而减轻了配重的重量,由于加力机构一般周向均布近百组,因此所需要的配重也有近百组,仅配重一项的总质量就减少了数吨,因而制造和维护成本大幅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煤气柜密封装置的加力机构结构简图;
图2是本发明的煤气柜密封装置的加力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是活塞本体,2是配重,3是杠杆,4是钢丝绳,5是密封油,6是密封橡胶悬挂机构,7是钢丝绳卡,8是煤气柜筒体侧壁,9是弹簧板,10是密封橡胶,11是密封橡胶加持装置,12是帆布一,13是压杆,14动滑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2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6606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耗尽型VDMOS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全身式仿真游戏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