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稻免洗秧大苗无土育秧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62360.X | 申请日: | 2012-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050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闫国琦;张铁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31/00 | 分类号: | A01G31/00;A01G31/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杨晓松;付晔 |
地址: | 510642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稻 免洗秧大苗 无土 育秧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稻免洗秧大苗无土育秧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水稻产量和消费均居世界首位,水稻生产机械化意义重大。水稻机插秧稻田抗倒伏性好,整个生长周期中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强,规则成行种植有利于水稻接受光照、通风和提高产量,也便于除草和机械化收割,减少损耗。机械化育秧是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关键环节之一。
目前适合机插秧的育苗方式有:洗秧大苗、带土小苗和带土中苗。其中洗秧大苗对秧田育秧方式、秧苗素质和大田整地等要求与人工手插基本相同,也是我国水稻三熟制地区一般要求的机插秧育苗方式。但由于大苗苗高根长,整齐度差,特别是在整个移栽作业过程中,还必须进行拔秧和洗秧这两道工序,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和整体机械化水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可以免洗秧、育秧效率高、工艺简单的水稻免洗秧大苗无土育秧的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述水稻免洗秧大苗无土育秧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水稻免洗秧大苗无土育秧装置,包括育苗箱1和培养液供给系统;育苗箱1的底部设有一个以上的液孔2,连接软管后为水或培养液提供进出通道;育苗箱1的底部四角分别设有四个育苗箱支脚3,用于提升育苗箱底部高度,并为液孔2连接软管留出空间;育苗箱底板置于育苗箱内的底部,育苗箱底板上间隔平行分布有一组以上的底板凹槽4和底板凸槽5,起到分割秧苗的作用;底板凹槽4和底板凸槽5的中间均设有一行底板小孔6,起到导流培养液和后期秧苗根附着作用;培养液供给系统包括集液箱7、培养液存储容器8、出液水泵11和进液水泵12,集液箱7的底部设有培养液交换孔10,培养液交换孔10通过软管与育苗箱底部的液孔2相连通;集液箱7的底部低于育苗箱1的底部,根据连通器原理,通过控制集液箱7内部的水或培养液的高度来控制育苗箱1内部的水或培养液的高度;集液箱7的内部安装有液位传感器9,为出液水泵11和进液水泵12提供控制信号依据;出液水泵11的一端与集液箱7底部的出水口相连通,另一端与培养液存储容器8上端的入口水相连通;进液水泵12的一端与集液箱7底部的入水口相连通,另一端与培养液存储容器8底部的出水口相连接通,出液水泵11将集液箱7内液体泵出到培养液存储容器8中,进液水泵12将培养液存储容器8内液体泵到集液箱7内,以此控制集液箱7内液面高度。
育苗箱底板是厚度不超过2mm的成型吸水纸板。
采用软管连通育苗箱和培养液供给系统,根据连通器原理,由于育苗箱的底部高于集液箱的底部,所以可以通过出液水泵和进液水泵来控制集液箱内液面的高度,进而实现对育苗箱进行补液、换液和排干的自动操作。
两个以上的育苗箱之间可以用软管进行串联和并联,由一个培养液供给系统提供培养液补给。
一种水稻免洗秧大苗无土育秧方法,是采用上述水稻免洗秧大苗无土育秧装置,(1)泡芽准备阶段:首先将稻种均匀撒在育苗箱底板上,轻轻振动使稻种落在底板凹槽4上;然后将清水注入培养液存储容器8中,打开进液水泵12,将清水泵到集液箱7至设定液位高度,集液箱7的清水通过软管流向育苗箱1,所述设定液位高度是控制育苗箱1液面的集液箱7液面高度;(2)育苗阶段:当稻种发芽以后,打开出液水泵11,将集液箱7内的水泵回到培养液存储容器8,育苗箱1内的水通过软管反流回集液箱7;待育苗箱1完全排水后,将培养液存储容器8内的水换成培养液,在此后的20~30天内,每天根据太阳光照强度灌注培养液3~5次,每次灌注后保持5~10分钟并及时排干培养液,灌注时控制育苗箱1内的培养液液面高度刚漫过育苗箱底板;(3)取秧阶段:当秧苗长到200~250mm时进行取秧,取秧前,灌注培养液浸泡30~60分钟,使纸质育苗箱底板充分软化,然后再取秧,秧苗免清洗即可机插秧。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效果:
(1)水稻机插秧大苗无土栽培,免除了洗秧和捆秧等低效率环节,秧苗板成型,符合插秧机秧盘尺寸要求。
(2)本方法的自动化程度高,节省人力,可大规模工厂化生产。
(3)本方法的集约化程度高,脱离大田育秧,克服自然灾害能力强。
附图说明
图1:育苗箱的俯视图。
图2:育苗箱的侧视图。
图3:育苗箱的底板示意图。
图4:培养液供给系统示意图。
图5:育苗箱扩展连接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农业大学,未经华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6236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