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六阶成型的机械加工用焊接刀片式成型铰刀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61207.5 | 申请日: | 2012-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444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发明(设计)人: | 徐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美和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D77/00 | 分类号: | B23D77/00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郭俊玲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成型 机械 工用 焊接 刀片 铰刀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械加工的刀具,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六阶成型的中心出水式机械加工用焊接成型铰刀。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轻量化自行车的需求及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机械加工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以往那种单一的加工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产品质量的要求,且加工需要的时间长,也影响了生产效率。
现有加工方式,先用一个四阶成型铰刀加工加工第一阶尺寸、第二阶尺寸、第三阶尺寸、第四阶尺寸,再用另外一个二阶成型刀具加工第五阶尺寸、第六阶尺寸。现有加工方式的技术点不足之处:1.循环时间长;2.由于两次加工,各加工孔径之间同轴度很难控制在0.2mm以内,同时第五阶加工底面与前几阶加工内径之间的垂直度很难控制在0.05mm以内。3.深孔加工过程中,切削液不能有效润到加工底面,面粗度不稳定,直接影响产品的功能。
加工精度方面,现有加工夹具对产品的内径同轴度的加工精度只能控制在±0.50mm,垂直度也只能控制在0.60mm以内,越来越不满足精度要求日益增高的加工作业的需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心出水式的六阶成型的机械加工用铰刀,可以解决生产中的不稳定因素,以缩短作业循环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本发明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六阶成型的机械加工用焊接刀片式成型铰刀,包括刀具主体和刀具夹持柄,刀具主体表面设有刀刃,刀刃上设有排屑槽,所述刀具主体从刀具夹持柄起依次设有一阶刀刃、二阶刀刃、三阶刀刃、四阶刀刃、五阶刀刃和六阶刀刃,所述刀具主体设有中心出水水路,所述中心出水水路的进水口位于刀具夹持柄的顶端,中心出水水路的出水口位于二阶刀刃和三阶刀刃的排屑槽内,所述刀具主体的末部还设有一辅助引导装置。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一阶刀刃、二阶刀刃、三阶刀刃、四阶刀刃、五阶刀刃和六阶刀刃的总加工部位长度大于300mm,所述刀具主体和刀具夹持柄的总长大于450mm。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辅助引导装置与刀具夹持柄处于同一轴线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对比,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优点是:
1. 在相对结构位置关系方面:本发明的加工刀具为一体成型刀具,各阶孔径和底平面在一次装夹内一次加工完成,在加工后产品的同轴度和垂直度均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同时在辅助导引装置和刀具夹持柄的控制下,将刀具加工过程中偏摆降到最低,使各阶孔径在加工过后同轴度可控制在0.2mm以内,垂直度控制在0.05mm以内。
2. 在加工循环方面:本发明的机械加工铰刀采用六阶成型加工结构的设计方式,改变了原有的逐一加工的观念。所以本发明六阶成型的机械加工铰刀在加工第一阶工件尺寸、第二阶工件尺寸、第三阶工件尺寸、第四阶工件尺寸、第五阶工件尺寸、第六阶工件尺寸的孔和底平面的时候,用G76加工指令走直线可以一次加工完成。而现有刀具的加工方式则是用两把铰刀分别来完成,由此可见,加工同样尺寸的同时, 本发明相比三阶成型的机械加工镗刀可以节省一倍的循环时间。
3、在加工精度方面: 现有的加工刀具的孔径间同轴度只能控制在±0.50mm,与底面垂直度也只能控制在0.60mm以内,而本发明六阶成型的机械加工铰刀加工孔径间同轴度精度可以控制在0.20mm以内。垂直度可以控制在0.05mm以内,大大提高了产品加工的精度。现有加工刀具由于切削液很难直接润滑到加工底平面,加工面有明显的刀纹,而本发明六阶成型的机械加工铰刀的平面刀纹明显消失,粗糙度可以控制在Ra1.6以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的被加工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发明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美和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昆山美和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6120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