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波段吸波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59930.X | 申请日: | 2012-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787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赵茗;陆泽钦;杨振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2B5/00 | 分类号: | G02B5/00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方放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波段 吸波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学器件,特别涉及一种光波段吸波器。
背景技术
吸波材料是涉及光学及微波领域的一种材料,它在电磁屏蔽、探测及隐身材料等领域得到了令人瞩目的应用。传统的吸波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铁氧体,金属微粉,钛酸钡、碳化硅、石墨以及导电纤维等。传统的吸波材料以强吸收为主要目标,但它们通常存在吸收频带窄、密度大等特点。新型吸波材料包括纳米材料、多晶铁纤维、“手征”材料等,目标是要满足“薄、宽、轻、强”这几个特点,即(1)在工作频带中,使入射到材料内部的电磁波在尽量薄得厚度被快速损耗吸收;(2)在足够宽的频带范围内实现较好的吸波特性;(3)要求吸收材料面密度小,重量轻;(4)有较高的力学性能及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和理化性能。
新型吸波材料的研究最早由美国波士顿学院的研究人员N.I.Landy等人首先提出,见N.I.Landy,等.“Perfect metamaterial absorber,”Physical review letter,100,207402(2008)。他们利用开口谐振环(SRR)及切口金属线(Cut wire)所构成的面型双层结构,在11.5GHz实现了88%的吸波效率。但该吸波材料的工作频段较窄,且只能吸收沿某一方向振动的线偏振电磁波(即具有偏振相关性)。随后,许多研究人员提出了更多的面型双层结构,实现了线偏振无关性、多吸收峰以及满足宽入射角等性能。当前所提出的新型吸波材料,其吸波效应主要依赖于上下两层之间的电磁谐振,因而工作频带极窄,极大的限制了它们在热辐射探测、太阳能利用以及隐身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其次,它们的偏振无关特性适用于线偏振电磁波,而对于圆偏振电磁波的吸波材料尚未有所报道,后者在通讯、传感及军事侦测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另外,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微波,钛赫兹及远红外频段,而工作于可见光和进红外频段的新型吸波材料鲜有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光波段吸波器,目的是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具有宽频和偏振无关的吸波特性,且器件尺寸小、结构紧凑、易于集成。
本发明的一种光波段吸波器,在石英玻璃基板上沉积有N个均匀分布的金属线栅单元,金属线栅单元的材料为铝,N≥106;其特征在于:
每个金属线栅单元均由三根直径相同的金属螺旋线构成,金属螺旋线直径为20~40纳米,三根金属螺旋线的螺旋手性相同,且金属螺旋线的垂直投影为圆形,圆形直径为100~200纳米,金属螺旋线的有效圈数为2~5,节距为100~300纳米;
各金属线栅单元呈正方形排列,每个金属线栅单元的金属螺旋线螺旋手性与其上下左右相邻的四个金属线栅单元的金属螺旋线螺旋手性相反,各金属线栅单元间距为170~210纳米。
所述光波段吸波器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在石英玻璃基板表面沉积导电膜;
(2).在导电膜上旋涂光刻胶;
(3).通过深紫外相干刻蚀,在光刻胶中形成几十纳米量级N个均匀分布的圆形螺旋状空气隙,N≥106;每个圆形螺旋状空气隙均由三个直径相同的螺旋空气隙构成,螺旋空气隙直径为20~40纳米,三个螺旋空气隙的螺旋手性相同,且螺旋空气隙的垂直投影为圆形,圆形直径为100~200纳米,螺旋空气隙的有效圈数为2~5,节距为100~300纳米;
各圆形螺旋状空气隙呈正方形排列,每个圆形螺旋状空气隙的螺旋空气隙螺旋手性与其上下左右相邻的四个圆形螺旋状空气隙的螺旋空气隙螺旋手性相反,各圆形螺旋状空气隙间距为170~210纳米;
(4).通过电化学沉积,在N个均匀分布的圆形螺旋状空气隙中沉积金属铝材料,形成由三根直径相同的金属螺旋线构成的金属线栅单元;
(5).除去金属线栅单元之间的光刻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5993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配体的调节
- 下一篇:扶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