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线接入点接入方法及无线接入点、终端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59522.4 | 申请日: | 2012-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022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发明(设计)人: | 纪谦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48/06 | 分类号: | H04W48/06;H04W76/02;H04W88/0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深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5 | 代理人: | 唐华明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线 接入 方法 终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接入点接入方法及无线接入点、终端。
背景技术
无线接入点(Access Point,AP)是用于无线网络的无线交换机,AP的承载能力有限,当某个区域无线接入终端较多时,通常会在此区域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配置相同服务集标识(Service Set Identifier,SSID)的AP。在此情况下,通常会出现配置相同SSID的两个或多个AP的负载不均衡的问题,现有的无线接入点接入方法通过以下途径解决此问题:当某个AP的负载达到预设的阈值后,此AP在接收到终端发送的探测请求帧时,会拒绝该终端的接入。
而该终端被拒绝后,可能会再次向负载较重的AP发出探测请求帧,要求接入无线网络,负载较重的AP会再次拒绝接入,如此反复,容易给用户造成长时间无法上网的体验。如果拒绝用户的次数大于设定的次数之后,负载较重的AP仍然会允许该用户接入,导致负载进一步加重。因而,使用现有的无线接入点接入方法进行无线网络的接入时,无法真正实现负载均衡,并且会导致用户长时间无法接入网络。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线接入点接入方法及无线接入点、终端,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无线接入点接入方法无法真正实现负载均衡及导致的用户长时间无法接入网络的问题。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接入点接入方法,包括:
接收终端发送的探测请求帧;
判断自身负载量是否大于预设的阈值;
当自身负载量大于预设的阈值且所述探测请求帧满足预设的条件时,计算发送参数;
以所述发送参数向所述终端发送探测响应帧,以使所述终端根据所述发送参数,接入负载较轻的无线接入点。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具体实现方式中:
所述预设的条件可选地具体为:所述探测请求帧中的媒体接入控制地址不包括在已连接列表中;或者,空条件。
所述发送参数可选地包括:所述探测响应帧的信号发送强度;或者,所述探测响应帧的发送时延;或者,所述探测响应帧的信号发送强度和发送时延。
所述计算发送参数可选地包括:
计算所述探测响应帧的信号发送强度和所述探测响应帧的发送时延中的至少一个;其中,
计算所述探测响应帧的信号发送强度包括:
确定所述无线接入点当前的负载率;
依据所述负载率及所述无线接入点的射频最小发射信号强度、射频最大可调节信号强度幅值,计算所述探测响应帧的信号发送强度;
计算所述探测响应帧的发送时延包括:
确定所述无线接入点当前的负载率;
依据所述负载率及所述无线接入点的最大信号时延,计算所述探测响应帧的信号发送时延。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另一种无线接入点接入方法,包括:
向具有相同服务集标识DDIS的多个无线接入点广播发送探测请求帧;
接收所述多个无线接入点发送的探测响应帧,所述探测响应帧是由每个无线接入点以计算出的发送参数发送的;
获取每个探测响应帧的发送参数;
根据所述发送参数,接入负载较轻的无线接入点。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具体实现方式中:
所述发送参数可选地包括:所述探测响应帧的信号发送强度;或者,所述探测响应帧的发送时延;或者,所述探测响应帧的信号发送强度和发送时延。
所述根据所述发送参数,接入负载较轻的无线接入点可选地包括:
比较不同的无线接入点的探测响应帧的信号发送强度,接入探测响应帧的信号发送强度较大的无线接入点;或者,
比较不同的无线接入点的探测响应帧的发送时延,接入探测响应帧的发送时延较小的无线接入点。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接入点,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终端发送的探测请求帧;
判断单元,用于判断自身负载量是否大于预设的阈值,计算单元,用于当所述无线接入点的负载量大于预设的阈值且所述探测请求帧满足预设的条件时,计算发送参数;
发送单元,用于以所述发送参数向所述终端发送探测响应帧,以使所述终端根据所述发送参数,接入负载较轻的无线接入点。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具体实现方式中:
所述计算单元可选地包括:
负载率确定子单元,用于确定所述无线接入点当前的负载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5952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