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鱼道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58757.1 | 申请日: | 2012-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477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发明(设计)人: | 职小前;李亚农;王泽溪;张连明;蒋红;郎建;陈静;周小波;夏勇;王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B8/08 | 分类号: | E02B8/08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 51124 | 代理人: | 许泽伟 |
地址: | 610072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鱼道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态修复工程,尤其是一种用于水利水电工程的鱼道。
背景技术
水电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为人类提供较为清洁的能源,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特别是对当地河流生态的影响,大坝的建成提高了水位,阻断了河流,使得鱼类难以洄游,特别是对于需洄游产卵的鱼类几乎带来了灭顶之灾,因此,目前较为成熟的技术是在水电水利工程中修建鱼道,从而使得鱼类能够顺利洄游。鱼道作为减缓鱼类受水电水利工程阻隔影响的生态修复措施,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和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关注。
国外由于过鱼对象的游泳能力较强,水电水利工程上下游水头差不大,工程设计中很少考虑休息池的设计。国内鱼道通常是每十个池室设置一个休息池,休息池底坡为0,休息池长度为普通池室的两倍,这样就可以使洄游的鱼类获得一定的休息空间,然而较长的休息池致使鱼道枢纽工程长度增加;且休息池内流态仍然比较紊乱,鱼类也未能得到充分休息。目前国内鱼道工程休息池设计方案通常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根据国内水电工程的特点以及洄游鱼类的特性,鱼道池室一般选择竖缝式,但由于可供参照借鉴的工程较少,常因过隔板尺寸、结构型式等参数的选取不当,出现隔板消能效果较差,池室流态不稳定,易对上溯鱼体产生机械性损伤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既能为鱼类在洄游通过水电水利工程时提供平静休息场所,也不会增加鱼道整体长度的鱼道。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鱼道,包括侧壁和隔板结构,所述隔板结构设置在侧壁上,所述隔板结构将该鱼道分成数个游泳池,所述游泳池之间相互连通,还包括休息池,所述休息池设置在两个游泳池之间,所述休息池与所述游泳池之间通过隔板结构分隔并且相互连通,所述休息池的宽度大于所述游泳池。
进一步的是,所述休息池与所述游泳池的长度相同,所述休息池的底坡与所述游泳池的底坡落差为0。
进一步的是,所述隔板结构包括长隔板和短隔板,所述长隔板与所述短隔板相对设置,所述长隔板与所述短隔板之间预留有池室竖缝,所述游泳池之间、所述休息池与所述游泳池之间均通过各自处的池室竖缝相互连通;所述长隔板形成池室竖缝的一端设置有钩状墩头,以水流方向为参考,该钩状墩头是面向水流来向的。
进一步的是,所述钩状墩头由四分之一的圆弧面和垂直于隔板的平面组成。
进一步的是,所述钩状墩头的圆弧面半径为所述池室竖缝宽度的1.5倍。
进一步的是,所述游泳池宽度为池室竖缝宽度的8倍,游泳池长度为池室竖缝宽度的10倍。
进一步的是,所述长隔板的长度为所述游泳池宽度的1/2。
进一步的是,沿着水流的方向,所述池室竖缝向所述长隔板方向倾斜,所述短隔板位于所述长隔板之后,并且所述短隔板面向水流的面与所述长隔板背对水流的面位于同一鱼道横截面上。
进一步的是,所述池室竖缝倾斜的角度为45度。
进一步的是,所述休息池由左侧回流区和右侧回流区组成,所述左回流区与所述游泳池形状相同并且相互平齐,所述右侧回流区相对于相邻游泳池向短隔板的一侧的侧壁外凸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休息池的宽度大于游泳池,因此休息池凸出于游泳池的部分就不会直接受到鱼道中水流的影响,因此在凸出部分中水流较为平静,适合鱼类在洄游中休息,而且休息池仅仅需要宽度的增加,因此不会增加鱼道整体的长度。休息池与游泳池的底坡落差为0,因此水流不会因为高度差而出现变化,能保持原有的流速和不改变鱼道内主流流向。利用相对布置的长隔板、短隔板将鱼道分割成单个池室单元,该结构型式可保持上下游游池室间的水面落差相对稳定,使得池室内主流流速恒定和流向明确,池室内水流通过长隔板和短隔板间的池室竖缝过流,鱼类通过池室竖缝逆流而上。并且在长隔板上设置有钩状墩头,能有效解决隔板型式设计不合理的难题,达到消能效果好,池室内主流流向明确,无漩涡、水跃等不稳定流态产生,且长隔板逆水流方向设置四分之一的圆弧墩头的设置,能防止竖缝式隔板对鱼类造成的机械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尺寸标示图;
图4是现有技术鱼道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未经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5875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套管防污染吸引和灌洗导管
- 下一篇:一种色谱纯乙腈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