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循环水解厌氧反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53035.7 | 申请日: | 2012-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308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7 |
发明(设计)人: | 史惠祥;刘之浩;陈伟;李遥;杨万东;张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陈昱彤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循环 水解 反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解厌氧反应装置。
背景技术
在当前循环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硬性要求下,以高效厌氧反应器为核心的厌氧工艺成为处理高浓度工业废水有效且经济的手段。目前对厌氧反应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由于国外厌氧反应器应用技术壁垒以及国内厌氧反应器技术开发过程中未能集成多学科交叉互补的优势,新型高效厌氧反应器在我国的开发和推广较为滞后。
厌氧反应器的难点主要在于:1. 保证反应器内的泥水充分混合;2. 良好的泥水分离,维持反应器内的较高的污泥浓度。然而,反应器内部的混合越为剧烈,泥水分离的难度就越高;如果混合不充分又会引起处理效果的下降。所以,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目前的无动力厌氧反应器一般都通过进水及气体产物进行搅拌,但这需要进水保持一定的COD浓度,并设置三相分离器帮助进行泥水分离。
因此,提供一定的动力条件帮助实现反应器的内循环可以使反应器适应复杂的进水情况。而填料和三相分离器一样可以起到截流微生物的作用,除此之外,填料有利于微生物的附着生长,可以辅助增加反应器的生物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循环水解厌氧反应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内循环水解厌氧反应装置包括水解厌氧反应器,其中,在水解厌氧反应器的外筒内固定安装有中心筒,在所述中心筒的筒壁上沿周向设有一个以上的第一循环口,第一循环口所在的位置高于水解厌氧反应器的污水进入位置,且第一循环口所在的位置低于水解厌氧反应器的出水位置;中心筒的底部设有第二循环口,第二循环口在第一循环口的下方;在所述中心筒内固定安装有内循环装置且内循环装置位于第一循环口和第二循环口之间,所述内循环装置用于推动污水经第二循环口由中心筒流入到外筒、并经第一循环口由外筒流入到中心筒而实现循环流动,或者,所述内循环装置用于推动污水经第一循环口由中心筒流入到外筒、并经第二循环口由外筒流入到中心筒而实现循环流动。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中心筒由上至下分为第一区和第二区,第二区的内径由上向下逐渐变大,所述第一循环口设于第一区,所述第二循环口设于第二区的底部,所述内循环装置固定安装于第一区内。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中心筒的第二区呈喇叭状。
进一步地,本发明在所述水解厌氧反应器的外筒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导流板。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导流板呈圆锥体状,且所述圆锥体的顶部对准第二循环口。
进一步地,本发明在所述水解厌氧反应器外设有变频器,变频器与内循环装置电连接。
进一步地,本发明在所述外筒的内壁与中心筒的外壁之间设有生物填料层,所述生物填料层低于水解厌氧反应器的出水位置。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中心筒的第一区和第二区的横截面呈圆形。
进一步地,本发明在所述中心筒的第一区的筒壁上沿周向等间隔地设有一个以上的第一循环口。
进一步地,本发明在所述中心筒的内壁与内循环装置之间安装有挡板。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中心筒和/或外筒的顶部呈敞口状。
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1)由内循环装置产生的推流水量,经过中心筒的第一循环口和第二循环口实现内部循环,使污水与微生物充分接触,加速传质过程,提高了去除效率。(2)由于内循环的存在,使进入反应器内的污水得到迅速扩散,提高反应器有机负荷的抗冲击能力。(3)中心筒及外筒的上部可以呈敞口状,以便与空气接触,使反应器上部缺氧,适合兼氧微生物的生长;而水解厌氧反应装置的中下部仍然保持厌氧,适合厌氧微生物的生长,由此,多层次的微生物种类能够加强污染物的去除。此外,若中心筒呈敞口状,则一旦内循环装置发生故障,就无需将反应器放空便可将内循环装置取出进行维修。(4)采用生物填料层可有效截流微生物,避免生物量的流失。(5)本发明可有效提高反应器内的污泥浓度,增强水解厌氧过程对水中有机物的分解和去除;同时将原本难于处理的工业废水的可生化性提高,可取代物理混凝作为好氧的前处理单元,相比物理混凝可降低污泥的产生和处理费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内循环水解厌氧反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中:1.中心筒,2.内循环装置,3.挡板,4.第一循环口,5.导流板,6.中心筒支架,7.生物填料层,8.三角出水堰,9.外筒,10.污水进水管,11.出水管,12.变频器,13.取样口,14.第二循环口。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5303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漏油循环水处理方法
- 下一篇:预设扭力限位装置和背罐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