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淤泥堆场管道鼓风淤泥干化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51026.4 | 申请日: | 2012-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393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朱海亮;祝迪迪;赵长坡;洪超;杨雨顺;张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1/12 | 分类号: | C02F11/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9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淤泥 堆场 管道 鼓风 干化法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淤泥堆场管道鼓风淤泥干化法的设计方法和具体说明。
二、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人们对周边生活环境和生存空间质量都非常关注。面对日益恶化的各种环境,改善和治理的呼声越来越高。其中水体环境的保护和治污尤显突出。城市及其周围地区各种水体环境(包括水库、湖泊、河道、沟渠等)由于治理难度大,多年未治理使得大量淤泥沉积于水底,严重影响水体环境,使得水质变黑发臭,扰民问题时有发生。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有些城市开始关注此问题,采取各种方式对城市水体进行清淤治理,如北京的六海、杭州的西湖、昆明的滇池、南京的玄武湖、南昌的八一湖、长春的南湖等等。
水体清淤是将河道、湖泊等的淤泥从水底切削、收集、抽取、输送至特定的地区集中进行环保处理的全过程。城市淤泥中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堆积成山,湖底蕴藏大量的沼气、毒气、臭气甚至带有重金属等有害污染物质。如何进行环保清淤、清出的淤泥如何处理是当今国际社会都在探讨的问题。如果某个环节处理不好,清淤工程将带来严重的、大面积的二次污染,后果不堪设想。
清淤过程中淤泥通常以低于40%的浓度进行输送,因此,如何迅速地使淤泥微粒沉淀、凝固,实现淤泥的迅速脱水以减少大量水分在输送、回流、处理时所耗费的无用功和高昂的代价,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二次污染,并力争实现其资源化利用,均是环保清淤工程中的关键环节。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城市水体清淤和淤泥的脱水处理,以及对脱水后淤泥的综合利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产业。目前,香港的污泥全部进行填埋,欧洲污泥填埋占42%,美国污泥填埋占35%,加拿大污泥填埋占30%,日本污泥填埋占24%。据美国环保局估计,今后十几年,美国的6500个填埋场将有5000个关闭。污泥回用于农田是英、美、法等国污泥处置的发展方向,城市污泥的农用率在70%以上,有的高达80%以上。国外淤泥脱水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中固化处理。此方法是在加气助送技术的基础上,用空气压缩机加入固化材料(凝集剂)加气压送。输泥管中的淤泥被加入的凝集剂逐步固化,达到脱水的目的。借助膨胀空气的力量,将管中的淤泥徐徐前移送至排泥场;
(2)分级压榨脱水。清淤设备清出的淤泥通过泥沙分离装置进行分筛,分离出的砂石可有效利用,在分离出的泥水中加入固化剂,再进行高压压榨脱水;
(3)移动式连续脱水。将淤泥脱水装置安放在车辆或船舶上,设备具可移动性。淤泥连续进入凝集沉淀槽,在凝集沉淀槽中加入无害凝集剂,再进行真空脱水进行灭菌热处理后及时转运,且水达到排放要求;
(4)高压脱水。此方法为连续式脱水,处理能力强,适应范围广。其流程为:在淤泥中加入高分子凝集剂,先进入造粒机中进行一次脱水(低压),再进行二次脱水(高压)。
但是这些脱水方法需要耗费大量能源,目前,国内清淤对底泥的处理方法主要采取堆泥场或填埋场的方式,具体做法是:
(1)铺设底滤料层:在吹填土表面铺设一层300g/m2无纺布和一层竹片笆,然后人工推运粉煤灰滤料;
(2)排水管网施工:排水管网系统由集水井(砖砌结构)、多级管道、塑料排水管和机泵(潜水泵)组成在垂直方向设置梅花点排列的竖向滤层集水井;
(3)自然脱水:堆积在堆泥场的淤泥经自然风干脱水,水过滤后经排水管流入集水井,机泵(潜水泵)将水抽入水处理池;
(4)水质处理、排放:将水处理池中的水进行水质处理,使其达到排放标准达标后再排放回水库、湖泊、河道、沟渠等。
因此我们针对堆积在堆泥场的淤泥设计了管道鼓风淤泥干化法,这是由于自然脱水时由于淤泥体积巨大,排水性差,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排水固结需要的时间非常长,如果不加以妥善处理则会长时间占用大量的土地且存在环境污染隐患。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发明一种能应用于淤泥堆积场的加快淤泥干化的管道鼓风方法。该淤泥堆场管道鼓风淤泥干化法能够大面积应用于淤泥堆积场,而且对于加快淤泥干化固化 起到良好的作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5102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