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金属内管的太阳能集热管在审
申请号: | 201210250999.6 | 申请日: | 2012-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295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王宝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宝根 |
主分类号: | F24J2/46 | 分类号: | F24J2/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11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金属 太阳能 热管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集热管,尤其是一种用于集热器的内有两根金属内管的太阳能集热管。
二、背景技术
目前,太阳能集热管普遍是一端开口一端封闭,即盲管。由它们组成的自然循环式热水系统往往依赖集热器与蓄水箱中的水温不同产生的密度差进行温差循环(热虹吸循环),其水循环速度不高,热利用率不高。
目前普遍使用的真空太阳能集热管的内外管及连接处均为玻璃,内外管为刚性连接,内外管之间抽成真空,整只管子像一只十分细长的热水瓶胆,这种集热管由于内外管温差产生热应力容易产生爆管,需要用热膨胀系数很小的耐热玻璃制作,工艺较复杂,成本高。
虽然在内管表面镀有涂层以提高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但是管内没有反射、聚光装置,且由于管内高温液体存在红外热辐射,其向集热管外辐射的热损耗较大,使太阳能热利用率不高。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解决上述现集热器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集热器的内有两根金属内管的太阳能集热管,使其具有使用可靠、不易爆裂、受热面积宽、热利用率高等特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采用如下方案实现的:一种金属双内管的太阳能集热管,由玻璃外管和插入玻璃外管内的内管构成,内管两端开进、出口并在其外壁上有太阳能吸收膜,玻璃外管和内管之间为真空腔,其特点是:所述内管为并排的两根金属管,它们的两端分别插入一个联集水箱并与其连通,以进行管内水与联集水箱内水的循环;两根金属内管的端口均伸出玻璃外管并设有外螺纹,方便与联集水箱通过螺母连接固定;所述玻璃外管内表面朝向太阳的部分有半圆弧形的反射膜,金属内管位于反射膜的聚焦处,以将照射到反射膜上的太阳光反射聚焦到金属内管内;所述金属内管内壁上有搪瓷层,能有效防止金属内管内的红外辐射外漏;金属内管外壁上有搪瓷太阳能吸收膜,能快速有效到吸收照射到金属内管上的太阳能。
上述金属内管的内壁设有一圈绕圆周均匀布置的筋,其既能加强金属内管的强度,又能使金属内管与管内的水的接触面积增加,提高加热效率。
上述金属内管外壁上搪瓷的设置,还能在玻璃外管与金属内管连接固定时,只需高频加热其接触部位,就能将搪瓷熔入其接触部位,使其密闭无缝隙;所述搪瓷还可以是玻璃粉,玻璃粉有微波吸收材料,能吸收微波,只需高频加热或微波加热其接触部位,就能将玻璃粉熔入其接触部位,使其密闭无缝隙。
上述两根金属内管分别为第一金属内管和第二金属内管,它们的两端分别插入第一联集水箱和第二联集水箱,这样,第一联集水箱内的水就能通过第一金属内管和第二金属内管进入第二联集水箱,再将两个联集水箱连通,使冷水能进行循环加热,提高加热效率。
在联集水箱内可以设置两根通道,可作为进水通道或出水通道;两根金属内管在同侧的端口不一样长,即其中一根金属内管比另一根金属内管比长,以使第一金属内管和第二金属内管的同侧端口分别插入第一联集水箱或第二联集水箱的两根水通道,这样设置既能使两个联集水箱上均有冷水入口和热水出口,又能使第一金属内管和第二金属内管均能独立水循环。
本发明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1)该太阳能集热管用带筋的金属内管,既能有效防止金属内管的破损,使其不易损坏,使用寿命长,又使金属内管与管内的水的接触面积增加,提高加热效率;2)管内反射膜的设置,以及内管偏心设置,使太阳能聚焦到内管中,提高集热效率,且玻璃外管内设置两根金属内管,提高了受热面积和增加加热水量;3)金属内管中的红外热辐射,可以被搪瓷和反射膜反射回去,减少热损失,热利用率高;4)该太阳能集热管的内管能上下连通循环,使其能用于自来水加热或空气加热;5)两个联集水箱上均有两根水管与内管连通,使其能按需设置冷水入口和热水出口,增加加热水量,又能将两个联集水箱连通,使冷水能进行循环加热,提高加热效率。
四、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金属双内管的太阳能集热管实施例一的结构图;
图2是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四的结构图。
对各幅附图中的标号说明如下:
1-玻璃外管;2-第一金属内管;2a-螺母一;2b-筋;2c-螺母二;3-第二金属内管;3a-螺母三;3b-筋;3c-螺母四;4-搪瓷太阳能吸收膜;5-搪瓷层;6-反射膜;7-第一联集水箱;7a-第一外盖板;7b-第一进水口;7c-第一中盖板;7d-第一出水口;8-第二联集水箱;8a-第二外盖板;8b-第二进水口;8c-第二中盖板;8d-第二出水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宝根,未经王宝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509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