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腹膜透析置管术用环扣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47478.5 | 申请日: | 2012-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058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解立怡;杨世峰;尹爱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M1/28 | 分类号: | A61M1/28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陆万寿 |
地址: | 71004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腹膜 透析 置管术用环扣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腹膜透析置管术用装置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腹膜透析置管术用环扣。
背景技术
腹膜透析是针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一种肾脏替代治疗方法,做腹膜透析治疗前需要进行腹膜透析置管术建立腹透液进出腹腔的通路。
传统的腹膜透析置管术是采用开放性手术,其方法是在腹壁上做5cm长的切口,逐层切开至腹膜,在腹膜上做0.8cm长的切口,在切口周围用丝线做一圈荷包缝合,将腹透管从切口插入腹腔,然后收紧荷包缝线并结扎,将腹透管固定在腹膜上。
此种手术方式的缺点是手术切口偏大,在腹膜上缝合时容易造成腹膜撕裂损伤,术后腹透液渗漏的发生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腹膜透析置管术用环扣,该环扣可以通过穿刺的方式置入腹膜,减小手术创伤,能够使腹透管周围和腹膜紧密结合,可防止术中撕裂腹膜并降低术后腹透液渗漏的发生率。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腹膜透析置管术用环扣,包括中轴,中轴设有供腹透管通过的中央通孔,中轴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上叶片和下叶片,上叶片和下叶片上均设有穿孔;中轴的轴壁上设有呈螺旋状环绕分布的小孔,滑线依次穿过小孔;连接线经过中央通孔依次穿过上叶片和下叶片相对应的穿孔。
所述的中轴、上叶片和下叶片均由膨体聚四氟乙烯外科补片制成。
所述的滑线的两端均伸出中央通孔,暴露在上叶片之外。
所述的上叶片和下叶片均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穿孔,连接线穿过上叶片和下叶片同侧对应的穿孔,在中央通孔中上下往返。
所述的上叶片和下叶片均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穿孔,连接线斜着穿过中央通孔,穿过上叶片和下叶片相对侧的穿孔。
所述的连接线的两端均伸出中央通孔,暴露在上叶片之外。
所述的滑线、连接线为尼龙制成。
所述的中轴为圆柱状,其内径至少为8mm,其外径为1~1.2cm,高度至少为5mm。
所述的上叶片和下叶片的直径至少1.5cm,厚度至少2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腹膜透析置管术用环扣,无需大切口即可方便的将腹透管置入:在实施腹膜透析置管术时,先穿刺腹膜形成一个缺孔,然后将环扣置入缺孔,使穿刺后的腹膜缺孔包绕环扣的中轴,使上叶片、下叶片分别位于腹膜内外两侧。将腹透管从中央通孔插入腹腔,然后穿过中轴呈螺旋状环绕的小孔的滑线收紧并打结,使环扣紧密包绕腹透管,再收紧穿过上、下叶片的连接线,使上下叶片靠拢且从内外两侧夹紧腹膜,使环扣和腹膜紧密结合,从而将腹透管固定在腹膜上,形成不漏水的密闭结构。
由于采用了膨体聚四氟乙烯外科补片,此材料柔软度高,上、下叶片可以任意弯曲,因此在置入过程中只需要穿刺腹膜得到和中轴外径相同的缺孔即可置入。
本发明提供的腹膜透析置管术用环扣,在腹膜透析置管术中无需大切口进入腹壁,也无需切开腹膜,而是以穿刺腹膜放入环扣的方式完成手术,这样可使手术切口缩小至2cm,防止术中撕裂腹膜,减少了术后腹透液渗漏的发生率。而将环扣置入并固定后,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特有的微孔结构,无毒、无致癌、无致敏等副作用,膨体聚四氟乙烯外科补片是理想的生物组织代用品,所以保留在人体内也不会造成不良反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扎紧之前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扎紧之后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在腹膜透析置管术中使用的示意图。
其中,1为上叶片,2为下叶片,3为中轴,4为连接线,5为小孔;
101腹膜透析管道,102为皮肤层,103为腹膜,104为腹腔。105环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所述是对本发明的解释而不是限定。
参见图1、图2,一种腹膜透析置管术用环扣,包括中轴3,中轴3设有供腹膜透析管道(腹透管)通过的中央通孔,中轴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上叶片1和下叶片2,上叶片1和下叶片2上均设有均匀分布的穿孔;
中轴的轴壁上设有呈螺旋状环绕分布的小孔5,滑线依次穿过小孔;
连接线5穿过中央通孔穿过上叶片1和下叶片2相对应的穿孔,在中央通孔中上下往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4747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