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便携式列车照度舒适度测试仪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44335.9 | 申请日: | 2012-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409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26 |
发明(设计)人: | 苏燕辰;林建辉;伍川辉;张兵;陈春俊;张瑞萍;李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J1/42 | 分类号: | G01J1/4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3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式 列车 照度 舒适 测试仪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检测仪器领域,具体有关一种便携式列车车厢内照度舒适性的检测方法与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高速列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高速列车客室内部照度舒适性的研究工作也在逐步开展。以作为高速列车技术代表国的日本、法国和德国的研究为例,各国高速列车车内照度的设计在力求达到舒适性的基础上各具特色。我国列车内部舒适照度更是从普通列车的仅仅满足能观察到周围事物的最低要求水平发展到目前要求的高速列车车内的舒适照度水平。高速列车车内照明情况相当复杂,列车在不同工况过渡运行时,要考虑人眼的适应情况设计照明环境。从明线进入到隧道的过程中,起初会什么都看不见,当逐渐适应了黑暗后,才能将周围物体的轮廓区分开,这个过程就是人眼的暗适应。而当列车驶出隧道进入明线运行的状态时,开始眼睛会感到非常刺眼而无法睁开导致看不清周围的事物,经过一段时间后方能恢复正常的视觉,这个过程被称为眼睛的明适应。所以在高速列车的照明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到人眼的明适应和暗适应因素,加强过过渡空间和过渡照明的设计以起到视觉导向或氛围营造的作用,确保人眼有更加舒适的效果。
近年来经过多次大型的高速列车专线实验,高速列车舒适度评价体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相应的评价方法和参数愈发标准化。随着低功耗、多功能、高精度、低成本的特点,能够更好的适应高速铁路的照度测试工作,对高速列车舒适度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列车的照度舒适性的测试仪设计。力图使设计简单实用、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适合现场随车检测车内照度变化,测量精度高、响应速度快、稳定性好。
本测试仪通过连接照度测试仪测量车厢内动态瞬时照度变化,把测试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传递给数据处理模块,由数据处理模块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同时与系统内部的舒适度等级作对比,给出实时车厢内的照度舒适度等级。最后在LCD上实时显示车厢内部照度舒适度等级。同时对车厢内所采集得到的照度数据进行存储,进行后续的分析与调整。
本测试仪正常工作时需要在温度为10℃~40℃、相对湿度为10%~90%的环境中。使用TES-1332A数位式照度计的光检测器作为传感器,安装于三脚架上。使用TES-1332A数位式照度计的一个优点是照度计本身具有照度值显示的功能,测试过程中可以直接观察到实时照度值的大致范围,以确定测试仪所测照度值是否准确。
传感器模块通过三芯航空插头将数据传输到数据采集与存储系统。此时传感器模块传输的数据可以选择通信模块利用Zigbee将所测数据实时发送给PC。
本测试仪内置大容量8GB的非易失的flash存储器,在1KHz的采样频率下最多可以保 存400小时的原始照度数据和计算结果,停电后数据可保存10年,并且非易失存储器内的数据可以同通过SD卡和U盘进行拷贝备份。
本测试仪显示模块中5.7寸彩色TFT-LCD显示实时数据,其中系统将显示屏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显示车厢内部安装传感器所测位置的实时照度数据;另一部分显示实时车厢内部照度舒适度等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便携式列车照度舒适度测试仪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便携式列车照度舒适度测试仪的实例工作状态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便携式列车照度舒适度测试仪的系统结构示意图:主要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存储模块、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模块等组成。传感器模块采用TES-1332A数位式照度计,数据采集模块利用A/D转换芯片实现模拟信号的采集。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模块用于对采集数据进行舒适度计算分析并给出实时舒适度评级。
图2是本发明便携式列车照度舒适度测试仪的实例工作状态示意图:照度计接受车厢内照度信号、模拟信号经过A/D转换送入主控单元,在主控单元内,数据被打包存储;同时对采集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处理,将数据分析结果同主控单元内的舒适度等级进行比较,给出此时车厢内舒适度等级。最后将舒适度等级通过LCD直接显示;通过USB与通信模块连接,可将主控单元中分析与处理后的数发送到通信模块上,以实现对采集数据的存储与后续处理分析。
虽然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能做出的各种变形或修改仍属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4433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