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有关手机作为身份识别的自动控制灯光的认证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40155.3 | 申请日: | 2012-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697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发明(设计)人: | 张强胜;毛晓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先甲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M11/00 | 分类号: | H04M11/00;H04M1/725;H04L29/08;H04L29/06 |
代理公司: | 上海三方专利事务所 31127 | 代理人: | 吴干权;单大义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关 手机 作为 身份 识别 自动控制 灯光 认证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远程控制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用手机作为身份识别的自动控制灯光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灯光的自动控制。
1.射频识别即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即在被控区域内安装读卡器,利用办公室人员随身佩戴的射频卡。其缺点在于当办公人员离开射频范围,导致无法识别,灯光控制方面具体表现为只能自动开灯不能自动关灯。
2.红外线识别技术,即安装红外识别探头,检测办公人员活动或散发的热量判断办公区域内是否有人,若有人则自动打开灯光;若没人,则自动关闭灯光,其缺点在于红外热量检测易受到白天阳光温度的影响造成误判,且办公人员静止时易造成误判。
随着手机的普及化及其越来越高智能化程度,结合无线网络,利用随身携带的手机自动控制灯光是可以实现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利用手机作为无线监测对象,实现灯光自动打开及关闭的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设计一种有关手机作为身份识别的自动控制灯光的认证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为手机设置一个固定的内网IP,开通WIFI功能,在服务器上加装具有自动控制功能的程序,检测到手机登陆内网后,即视为手机主人已经到达办公场所,则服务器下达开灯的指令,到智能控制单元,智能控制单元执行相关命令后,认证打开对应的灯具,当手机主人离开办公室,则离开内网无线服务,服务器无法测到手机,则视为离开办公,则下达指令关闭办公灯具。
服务器的处理方法为服务器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实时将无线接入点中登陆的用户数据取出,检测对应人员的手机信息后,通过安装在服务器内部的485板卡,将控制命令通过485总线方式发送到智能控制终端去,智能控制终端J1接口接受来自服务器的数据后,通过U2的MAX485集成电路,将485信号转为TTL电平的RS232信号,RS232信号送入U1的STC12C5A56S2微处理器处理,U1单片机经过数据校验、地址判别、命令解析后,送出相关的开或关的指令,通过R3去使得Q1饱和导通或截止,Q1饱和导通或截止使得的线包继电器RL1得电或失电,进而使得继电器RL1的动接点断开或闭合。
该方法的智能控制单元电路由微处理器U1的3端连接集成电路U2的1端,U1的4端连接U2的4端,U2的2端和3端相连再连接U1的39端,U2的8端连接5伏电源,U2的5端接地,U2的6端和7端串联电阻R1后与J1插针相连,U1的31端接有电容C3一端、电阻R2一端和5伏电源,U2的21端设有电阻R3,电阻R3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1基极,三极管Q1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1集电极一端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并抽头一端连接继电器RL1一端,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12伏电源并抽头一端连接继电器RL1另一端,继电器RL1上的控制开关与 电灯相连,U1的18端和19端设有电容C1和C2及XL组成U1工作的时钟信号。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利用的媒介是办公人员随身携带的手机,相比射频卡,手机信号发射强度更大距离更远,且因目前普及化程度高省去了制造单独信号发射器的麻烦,提高手机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通过手机接入内部无线网络,并据此判别办公人员是否到达办公区域,该判断标准因干扰因素小判断更为精确,真正实现灯光的远程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原理框线图;
图2为本发明智能控制单元电原理图。
图3为本发明局域网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其涉及的方法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可以实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先甲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先甲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4015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