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痤疮的中成药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34056.4 | 申请日: | 2012-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163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李洪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洪志 |
主分类号: | A61K36/8966 | 分类号: | A61K36/8966;A61P17/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25000 辽宁省葫芦岛市***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痤疮 中成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成药,尤其是涉及一种治疗痤疮的中成药。
背景技术
痤疮是多发于人的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常见多发性皮肤病,临床上以颜面及胸背部黑色粉刺、丘疹、脓包、结节和囊肿等症状,病程长,痊愈缓慢。本病妨碍面部美观,还可引起瘙痒疼痛,甚至因搔抓或用药不当而导致继发性感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仪表和容貌的追求越来越高,对治疗此类疾病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目前,西医治疗痤疮多采用抗生素、维生素或雌性激素类药物,但疗效不佳,还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中医治疗该种疾病一般偏于外治,其疗效较差;对于内服治疗当前无有专用中成药,一般临床多用防风通圣丸代用,但疗效不明显,缺少针对性,容易引起大便次数增多等副作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针对性强、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的治疗痤疮的中成药。
实现本发明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治疗痤疮的中成药的成分及配比如下:双花20克,白花蛇舌草20~40克,丹参20~30克,甘草10克,白芷10克,益母草30~50克,野菊花15克,桔梗10克,白附子5克,批把叶20~30克,丹皮15~20克,橘核25~35克,白鲜皮20克,荔枝核25~35克,大贝10克,鱼腥草20~30克。将所述的16种药物分别研磨成细面,按上述比例将细面混合均匀后制成水丸;温开水送服,日服3次,每次服用2.5克。
上面所述的双花、野菊花、白花蛇舌草具有清热解毒、散核祛结作用,益母草、丹参、丹皮具有活血化瘀、滋阴补肾作用,批把叶、鱼腥草、橘核、荔枝核、大贝具有宣肺、祛痰、散结作用,桔梗、白附子、白鲜皮、白芷、甘草能够引药上行于面部,具有排脓祛痒作用。
本发明是运用天然中草药,制成治疗痤疮的中成药,服用后能够调节人体的内分泌,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散结,控制、排出脂肪游离栓,治愈面部或胸背部的痤疮,达到美容美肤的效果。服用本药针对性强,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填补了国内外医药市场治疗痤疮药的空白,开发前景广泛。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双花20克,白花蛇舌草30克,丹参20克,甘草10克,白芷10克,益母草35克,野菊花15克,桔梗10克,白附子5克,批把叶25克,丹皮15克,橘核30克,白鲜皮20克,荔枝核25克,大贝10克,鱼腥草25克。将所述的16种药物分别研磨成细面,按上述比例将细面混合均匀后制成水丸;温开水送服,日服3次,每次服用2.5克。
实施例二:双花20克,白花蛇舌草40克,丹参25克,甘草10克,白芷10克,益母草45克,野菊花15克,桔梗10克,白附子5克,批把叶30克,丹皮20克,橘核35克,白鲜皮20克,荔枝核30克,大贝10克,鱼腥草20克。将所述的16种药物分别研磨成细面,按上述比例将细面混合均匀后制成水丸;温开水送服,日服3次,每次服用2.5克。
临床疗效观察
1、试验对象:大学生志愿者100例,其中男生45例,平均年龄21岁,女生55例,平均年龄21.5岁。以面部疱疹数确定痤疮的严重程度,疱疹数20粒以上者为重度,疱疹数10~20粒者为中度,疱疹数10粒以下者为轻度。在100例中,重度者40例,中度者50例,轻度者10例。
2、应用方法:用药期间停止其它一切用药,选用实施例一的药物,早、中、晚各服1次,每次服用2.5克,温开水送服,连续四周为一个疗程。
3、评定疗效:使用本药物一个疗程后评定功效。疱疹消退98%以上者为治愈,疱疹消退85%以上者为显效,疱疹消退40%以上或炎症明显减轻者为有效,疱疹消退40%以下者或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者为无效。
4、试验结果:平均见效时间2~3周,轻度痤疮者3~5天见效。治愈85例(85%),显效14例(14%),无效1例(1%),总有效率为99%。愈后,病灶部位无色素沉着斑,皮肤转为光滑、白净、细嫩,试验期内没有发现皮肤刺激、过敏等副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洪志,未经李洪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3405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