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联机系统用旋风式油气分离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24640.1 | 申请日: | 2012-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679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发明(设计)人: | 罗毅;晏刚;彭乐钦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5B43/02 | 分类号: | F25B43/02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贺建斌 |
地址: | 710049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联机 系统 旋风式 油气 分离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制冷与低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联机系统用旋风式油气分离器。
背景技术
多联机在中央空调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市场的发展出现了对长配管多联机的需求,由于压缩机排气中含有较多的润滑油液滴,油气分离器的分离效率直接影响着压缩机的安全运行及使用寿命等,目前的工程实践表明,多联机系统中的回油问题是其设计中的一大难点。国内外对空调多联系统中制冷剂-油的研究多集中在润滑油在系统中的分布与滞留、油气分离器宏观结构形式的改变等方面,而对空调多联系统用油气分离器内部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涉及得很少。
有关旋风式油气分离器的结构设计均以进气无碰撞结构为样本,这使得主筒体与排气管组成的环形分离空间中靠近排气管外壁的位置游离有较多小粒径油滴,其惯性较小,所受离心力也较小,容易跟随制冷剂气体一同被排气管吸走,从而降低其分离效率。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联机系统用旋风式油气分离器,提高了分离效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多联机系统用旋风式油气分离器,包括圆柱形主筒体1,主筒体1上部侧壁设有一切向进口管2,主筒体1顶部中央设有一竖直排气管3,排气管3底部伸入主筒体1内,主筒体1底部中央设有一竖直排油管4,进口管2与空调多联系统压缩机的排气管相连,排气管3与冷凝器进口相连,排油管4与气液分离器进口管相连,进口管2的直径为di,排气管3的直径为do,进口管2和排气管3两管管心距为d,d<(di/2+do/2)。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与常规旋风式油气分离器不同之处在于,本发明进口管2所导入的两相流体中有一部分与排气管的部分壁面相撞,但是随着多联机系统的不断运行,达到稳定后,进口流体与排气管3管壁不再有碰撞现象,而是在主筒体1和排气管3所形成的环形分离空间内进行有规律的扰流运动。由于进气口2设置位置及管径的不同,导致与常规油气分离器相比,本发明的进气流体更趋向于围绕排气管3进行旋转扰流,小粒径油滴更容易被排气管外管壁所捕捉。同时,外围流体在较大的切线速度下仍旧可以将油滴甩至主筒体1的内壁面。
通过进气碰撞来增加小油滴粘附壁面和油滴聚合的机率,减小流道面积,增大切线速度,提高油滴所受离心力,从而提高了分离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左视图。
图2为本发明中心纵向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进气口处的横向剖面图。
图4为本发明的参数定义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详细描述。
参照图1、图2和图3,一种多联机系统用旋风式油气分离器,包括圆柱形主筒体1,主筒体1上部侧壁设有一切向进口管2,主筒体1顶部中央设有一竖直排气管3,排气管3底部伸入主筒体1内,主筒体1底部中央设有一竖直排油管4,进口管2与空调多联系统压缩机的排气管相连,排气管3与冷凝器进口相连,排油管4与气液分离器进口管相连,参照图4,进口管2的直径为di,排气管3的直径为do,进口管2和排气管3两管管心距为d,d<(di/2+do/2)。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
经进口管2导入的部分流体会碰撞排气管3,流动稳定后,进入流体将在排气管3与主筒体1形成的环形空间内有规律的进行绕流,绕流的形式随进气碰撞程度的不同而改变,进气碰撞程度越大,进口管2导入的流体在环形空间内越是趋向于对排气管3外壁进行扰流;进气碰撞程度越小,进口管2导入的流体在环形空间内越是趋向于对主筒体1内壁进行扰流,合理的调整进气碰撞程度,可以获得一个最佳的流道宽度,增加原本游离在环形空间的小粒径油滴碰撞壁面被捕捉的机率,分离后的油经排油管4排出旋风式油气分离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2464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