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设置在道路边侧或当中的立体车库框架结构形式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09016.4 | 申请日: | 2012-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47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梁嘉麟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嘉麟 |
主分类号: | E04H6/18 | 分类号: | E04H6/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1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设置 道路 中的 立体车库 框架结构 形式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立体车库技术,尤其涉及了可以设置在城市道路边侧或/和道路当中位置的简易型单排车位库或/和双排车位立体车的框架结构形式及其在道路上的设置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中的民众拥有小型汽车(轿车)作为代步工具的数量越来越多,建造昂贵的楼房车库或/和地下车库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之后,又出现的占地面积很小的以钢构形式出现的廉价的立体车库,对于缓解上述发展的社会需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也应该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新生事物,然而,也出现了制约现有立体车库发展的问题:立体车库的设计方案都是以呈矩形地面的高层框架结构形式出现的,占地面积虽然小,然而,欲在已有的城市道路,尤其是成熟的省会城市或一线大城市中需要集中停车的部位再找到适合于建造立体车库及其辅助的短距离车辆专用通道的地皮,也是相当困难了。——以上情况已经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现有立体车取得可持续性发展的机会。
发明内容
本发明之目的:
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立体车库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即在几乎不增加专用建造立体车库地皮以及几乎不影响现有交通状况的前提下,为妥善解决城市中停车难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建造改进型立体车库的技术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拟采用以下的技术:
本发明包括:用于汽车升降的电梯装置所需要的垂直升降井,以及位于该垂直升降井旁侧的垂向叠加排列的纵向停车位,其特征在于:
在该立体车库底部增设了辅助的底层衔接设施,该底层衔接设施的平面形状等于或超越其上部立体车库的平面形状,并且:
上述的垂直升降井部位一直向下延伸至底层衔接设施的底部,其位于地面的运载底板与行车道路齐平;
上述的纵向停车位对应底层衔接设施的纵向空间部分处于能够贯穿的中空状态,其地面与人行道或/和行车道路齐平。
——所述的垂直升降井与它并排且垂向排列的纵向停车位为一排的队形,至少在其纵深方向上是由单排组成的。
本发明的单排车位立体车库在地面上的设置方法:立体车库的垂直升降井部位对应的底层衔接设施部位设置在行车道路上面,而纵向停车位对应的底层衔接设施部位设置在人行道上面或/和行车道路上面。
本发明的单排车位立体车库在地面上的设置特殊使用方法:在行车道路拥挤时的车流高峰期间(例如:上下班时段),敞开属于垂直升降井在其底层衔接设施内部的向下延伸部位空间的前后大门,让底层衔接设施中由电梯垂直上下驱动运载汽车的运载底板也作为行车道路上临时增加的公共车道部分来使用。——以此减缓建造了本发明之后给道路交通带来的“占地”影响,上述的“向下延伸部位空间”的宽度可适当加宽,例如:增加1至2米。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比较的特点:
由于采用了本发明上述的诸项举措,打破了城市窄小空间地理条件对于已经要求不高的建造立体车库的制约,再次拓宽了立体车库对于选择建造地点的适用范围,为大量地在城市普通行车道路边侧或/和中间建造足够数量的立体车库,进而为解决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停车难问题创造了条件。
附图说明
图1示意了现有技术中可能会设计出来的最简单的一种由单车位垂向叠加排列的钢构立体车库的框架结构布局方案的概况。
图2示意了一种由单车位垂向叠加排列的现有钢构立体车库底部设置了本发明中所需要的辅助的底层衔接设施的一个设置在路边的框架结构布局方案。
图3示意了一种由单车位垂向叠加排列的钢构本发明设置在位于四车道路边的框架结构布局方案概况(俯视示意图——单排车位共7个车位)。
图4示意了现有技术中可能会设计出来的最简单的一种由双车位垂向叠加排列的钢构立体车库的框架结构布局方案的概况。
图5示意了一种由双车位垂向叠加排列的现有钢构立体车库底部设置了本发明中所需要的辅助的底层衔接设施的一个设置在道路中的框架结构布局方案。
图6示意了一种由双车位垂向叠加排列的钢构本发明设置在位于四车道路中的框架结构布局方案概况(俯视示意图——双排车位共14个车位)。
1:为驱动车辆升降设备运行服务而专设的垂直升降井;2:位于垂直升降井旁侧的由下而上且呈垂向叠加排列的纵向停车位;3:作为服务对象的小型汽车(轿车);4:采用电梯装载小型汽车(轿车)升降的运载底板;5:本发明中关键的底层衔接设施;6:人行道;7:行车道路;8:往返行车道路的中心线;9:最庞大的一种双层客车。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嘉麟,未经梁嘉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0901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孔膜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互联网ECH / ICT 配置机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