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整合自然能源的储能与供能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00060.9 | 申请日: | 2012-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389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7 |
发明(设计)人: | 吴武杰;刘子铭;蔡忠谚;刘育轩;薛清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15/00 | 分类号: | H02J15/00;F24J2/00;F03D9/02;H02N6/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万志香;曾旻辉 |
地址: | 中国台湾桃园县杨梅***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整合 自然 能源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整合自然能源储能与供能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冷能供应与储存系使用公用电力驱动空调主机或冷冻主机与其系统来达成;热能供应与储存系使用公用电力、燃料油、液态与天然瓦斯等能源驱动锅炉来达成;而使用风力能与太阳能等自然能源,大部分都应用于电能的供给与储存。虽有使用公用电力驱动热力循环系统来达成冷能与热能的供应,也有使用太阳能来制造热能的供应与储存等,但都限于热力循环系统或太阳能光热系统的应用,而未能将其整合应用。尤其是整合风力能与太阳能来达成供给与储存电能、热能与冷能的应用系统,而且又能与现有的电力、热能与冷能的系统整合与应用。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方式仍有诸多缺失,实非一良善的设计,而亟待加以改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整合自然能源储能与供能系统,通过整合风力能与太阳能,驱动风力能源装置、热力循环系统与太阳能源装置,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整合风力与太阳的两项自然能源,并搭配电能、热能与冷能储存装置与其供应能源方式,使构成区域或公用供电力、热能与冷能三项的能源网络。
达成上述发明目的的整合自然能源的储能与供能系统:是利用风力能与太阳能,驱动风力能源装置、热力循环系统与太阳能源装置。本发明是一种整合自然能源的储能与供能系统,包含有电力能源网络、热能源网络、冷能源网络、风力能源装置、热力循环系统、太阳能源装置、电能储存装置、热能储存装置、冷能储存装置、自然热能源库,其中:该电力能源网络是做为电力能源的储存与供给用途;热能源网络是做为热能源的储存与供给用途;冷能源网络是做为冷能源的储存与供给用途;风力能源装置,通过风力能驱动,经机械传动装置连接风力能发电装置与热力循环系统;热力循环系统,利用风力能经机械传动装置或电能驱动马达而产生热能与冷能;太阳能源装置,通过太阳能使光电转换装置产生电能;光热转换装置产生热能;电能储存装置,可储存通过风力能与太阳能所获得的电能;热能储存装置,可储存通过热力循环系统与太阳能所获得的热能;冷能储存装置,可储存藉由热力循环系统所获得的冷能;自然热能源库,做为吸收或释放冷、热能量的自然热能源库。此外,本发明将风力能与太阳能的能源转换成电能、热能以及冷能的能源型式,并将电能、热能与冷能等三种能源型式,分别经由储存电能装置、储存热能装置与储存冷能装置,储存电能、热能与冷能。再依各项能源使用需求分别供给电能、热能与冷能,使构成电力能源网络、热能源网络与冷能源网络等三种能源储存与供应网络,以符合环保节能减碳的需求。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整合自然能源的储能与供能系统,与其他现有技术相互比较时,更具备下列优点:
1.本发明所提供的电力能源网络、热能源网络、冷能源网络,将电能、热能与冷能等三种能源型式,分别经由储存电能装置、储存热能装置与储存冷能装置,储存电能、热能与冷能。再依各项能源使用需求分别供给电能、热能与冷能,使构成电力能源网络、热能源网络与冷能源网络等三种能源储存与供应网络,有效运用三能源网络可达到节能减碳效益;
2.本发明提供热力循环系统,该热力循环系统是利用驱动源经由动力链接装置,来驱动热力循环系统的热力循环驱动设备,使热力循环系统的制热装置制造热能,并储存于热能储存装置;另可使热力循环系统的制冷装置制造冷能,并储存于冷能储存装置,可有效提升传统式冷、热节能应用系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合自然能源的储能与供能系统配置图;
图2为本发明电力能源网络配置图;
图3为本发明热能源网络配置图;
图4为本发明冷能源网络配置图;
图5为本发明风力能源系统配置图;
图6为本发明热力循环系统的驱动源配置图;
图7为本发明热力循环系统的热能与冷能应用配置图;
图8为本发明热力循环系统的其中一种自然热能源库配置;
图9为本发明热力循环系统的另一种自然热能源库配置;
图10为本发明太阳能源装置配置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区域或公用供电系统,
2电力接取单元,
3区域供给热能系统,
4热能接取单元,
5区域供给冷能系统,
6冷能接取单元,
11风力能,
12风力能源装置,
13传动装置,
14风力能发电装置,
15电力转换装置,
16电能储存装置,
17马达电源切换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0006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