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铁路侧向自卸车双级双作用气缸及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94169.6 | 申请日: | 2012-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05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刘产军;王广亮;李青龙;刘晓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双通铸锻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9/02 | 分类号: | B61D9/02;F15B15/08;F15B15/2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东方专利事务所 23118 | 代理人: | 陈晓光 |
地址: | 15004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铁路 侧向 卸车 双级双 作用 气缸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铁路侧向自卸车双级双作用气缸及方法。
背景技术:
铁路侧向自卸车,即铁路自翻车。目前,国内外铁路侧向自卸车采用双级单作用气缸或采用单级单作用气缸。
其存在问题:
采用双级单作用气缸的铁路侧向自卸车在向铁路线一侧卸货时车箱侧门与车箱地板面平行时都要达到与地面成45°,货物的惯性力可产生车箱脱出掉到地面上,且车箱复位性能不好等缺点。
采用单级单作用气缸的铁路侧向自卸车由于要达到必要的行程,安装气缸空间要求很高,导致车辆高度很大,影响车辆运行的安全性、平稳性和卸货的倾翻稳定性。
多年来,我国铁路侧向自卸车采用气动双级单作用气缸,易产生车箱脱出和车箱复位性能不好等缺点;国外铁路侧向自卸车有的采用单级单作用气缸的铁路侧向自卸车由于要达到必要的行程,安装气缸空间要求很高,导致增加车辆高度,其重心距轨面很高,影响车辆运行的安全性、平稳性和卸货的倾翻稳定性。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铁路向高速重载方向发展。急需解决车箱复位和降低车辆重心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级双作用气缸具有卸货安全性好和车箱复位性能好的铁路侧向自卸车双级双作用气缸及方法。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铁路侧向自卸车双级双作用气缸,其组成包括: 内缸体、外缸体,所述的内缸体下端通过外组合封装置连接所述的外缸体下端,所述的内缸体上端通过中组合封装置连接所述的外缸体上端,所述的外缸体一侧连接气缸轴承座,所述的内缸体内装有活塞,所述的活塞连接带复位弹簧的活塞杆,所述的外缸体通过密封盖连接压盖,所述的压盖连接轴销,所述的外缸体另一侧连接连接件。
所述的铁路侧向自卸车双级双作用气缸,所述的内缸体与所述的密封盖之间装有密封圈,所述的活塞与所述的内缸体之间装有内组合封装置,所述的内缸体连接所述的压盖,所述的外组合封装置与所述的内缸体下端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紧固,所述的中组合封装置与所述的密封盖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紧固,所述的内缸体与所述的压盖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紧固,所述的压盖与所述的密封盖与所述的内缸体之间通过气缸联接螺栓组连接紧固。
所述的铁路侧向自卸车双级双作用气缸,所述的外缸体上端具有进气孔,所述的外缸体下端一侧具有出气孔。
所述的铁路侧向自卸车双级双作用气缸,所述的活塞杆一端通过所述的内组合封装置与所述的内缸体配合,所述的活塞杆另一端与所述的销轴配合,所述的销轴连接被顶起物,所述的活塞端通过所述的内组合封装置与所述的内缸体配合,所述的活塞与所述的内缸体滑动配合,所述的内缸体上装有所述的压盖。
一种利用上述的产品进行铁路侧向自卸车卸车的方法,压缩空气从气缸下部气孔P进到外缸体内部,外缸体内部内缸体与活塞杆开始伸出,内缸体伸到极限位置时,活塞杆可以继续伸出到极限位置,活塞杆上的复位缓冲弹簧减缓伸出到极限位置的冲力,实现在有限安装空间达到接近双倍行程效果和被顶起物的稳定性,返回时可以通过外力压活塞杆返回,也可将压缩空气从气缸上部气孔Q进到外缸体内部,作用到内缸体带的活塞上部使内缸体与活塞杆复位。
有益效果:
1.本发明能够降低车辆重心高度提高运行品质;能够有利于车箱复位,减少了工作量。
本发明较气动单级单作用气缸节省空间,提供足够的强度保证,可降低车辆重心高度提高运行品质。
本发明的铁路侧向自卸车的压缩空气源来自机车,机车供给空气压力一般在0.5MPa~0.8 MPa之间,卸40t~120t散粒状货物需要的气缸直径在500mm~800mm之间,需要的行程在800mm~1200mm之间,由于受铁路机车车辆限界限制,车辆留给安装气缸的空间很小,采用双级气缸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双通铸锻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哈尔滨双通铸锻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9416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