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乙类放大器集成电路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86390.7 | 申请日: | 2012-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945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26 |
发明(设计)人: | 包兴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硅智源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3F3/20 | 分类号: | H03F3/20;H03F1/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22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乙类放大器 集成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乙类放大器集成电路,更确切地说,它涉及一种乙类放大器集成电路。闲置电流降到很小,在同样的情况下也降低了失真的情况。这种放大器适合应用于助听器。
背景技术:
诸如在助听器中使用的乙类放大器通常具有一个三级直接耦合晶体管预放大器,其后连接晶体管输出级。在放大器中失真一直是一个问题,一个主要原因是,随着电流流过三极管使它的增益增加。因此,当放大器接收到一个适合的输入信号,将导致输出三极管的电流更加变大,从而增加输出三极管的增益。增加的电流使增益可能高达500。不幸的是,前置三极管的增益(被称为第三级前置放大三极管)减少的没有输出三极管增加得多(因为不同的电阻负载直接耦合到各种不同的放大三极管上),将导致总增益随着电流的增加而增加。结果将输出失真的波形。传统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使输出三极管承载相对较高的闲置电流,这样输出三极管电流的变化量以及信号变化所导致的增益的变化会减少。
对于实现低电压直接耦合放大器助听器还存在另一个困难是助听器接收器负载,它的阻抗随着频率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助听器的阻抗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现有技术的乙类放大器输出三极管的增益的变化大多数都正比于负载阻抗,因此谐波信号将比基波得到更多的放大。这将产生更大的失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乙类放大器集成电路,随着闲置电流或待机电流的减小,失真的现象也变小。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通道放大器,每个通道的输出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在一起,通过一个大阻值的纯电阻组成的反馈回路,连接到与之对应的第一级前置放大三极管的集电极。交流负反馈大大减小了失真现象,使得工作在待机状态下失真现象较小的闲置电流50微安远小于现有技术的许多乙类放大器的闲置电流500微安。每条交流反馈回路中与输出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阻部分与电源电压是隔离的,从而允许输出三极管的集电极端的电压比电源电压高出0.6伏特。此外,共模抑制是由至少一对(最好两对)前置放大三级管的发射极连接在一起通过一个电阻接地所提供。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本发明的具体表现。
图2所示是本发明横断面绝缘基板上的交流反馈电阻与电池相隔离。
图2A所示是本发明平面显示如图1中的一个变阻器。
图3所示是本发明的第二种体现。
图4所示是本发明的第三种体现。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如图1所示,乙类放大器集成电路2有一个输入信号源4。信号源4通常是助听器的话筒与双端相连接。信号源4助听器话筒有一个单端输出信号,相位分配器将麦克风信号转换成双端信号。
乙类放大器集成电路2包括一个双通道前置放大器6,相同的通道8,10。每个通道的放大器单端输入的信号为输入电压的一半。从双通道前置放大器6得到的信号被输出级12进一步放大,然后通过变压器14被送到负载16。
现在将详细描述前置放大器通道8和输出级12的一半。由于第二级前置放大通道10和输出级12的第二个一半被视为相同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是指暂时用参考数字表示。
前置放大器通道8分为三个阶段,有三极管Q1,Q2,Q3组成,都为NPN三极管。(前置放大级数通常都为奇数。)输入信号源4的一个端子通过电容C2连接到第一级三极管Q1的基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2接地。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3和R4接到电池Vb的正极,同时与第二级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电容C3和电阻R12连接到三极管Q1的集电极,同时通过电阻7连接到电池Vb的正极,另外还与第三级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一个并联电路接地,并联电路由电阻R5和三极管Q5组成。
第三级三极管Q3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6接地。三极管Q3的集电极通过点R8和R10连接到电池Vb的正极,同时也连接到三极管Q4的基极,形成输出级的一半部分。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它的集电极与变压器14的初级绕阻18的中心抽头的一端相连接。(该中心抽头与电池Vb的正极相连接。)变压器14的二级绕阻与负载16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硅智源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硅智源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8639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摇架加压组件
- 下一篇:一种漆酶催化麻纤维(织物)接枝溶菌酶的抗菌整理方法